新冠疫情已持續兩年,許多人感到悲痛、抑鬱、焦慮,甚至無能為力。疫情不僅對人們的個人生活和社區健康產生負面作用,更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造成不利影響。最近一些研究指出,來自政府和公營醫療系統的資訊傳遞、指導和預防措施至關重要,而不一致或不明確的資訊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公眾的恐慌情緒。政府和公營機構傳遞的健康資訊需要適時調整並進行推廣,以維持公眾的支持。
在此研究背景下,我們希望通過辨識產生社會焦慮的因素,來了解公眾如何應對社會焦慮帶來的威脅,以及如何管理、減少和克服社會焦慮。此外,成功處理社會危機離不開市民的配合,本研究將以政府有關抗疫和社交距離措施爲背景,探討在第五波疫情中的公衆訴求。研究將探討作為社會焦慮因素之一的公眾不信任度。研究的結果將為以下幾方面提供建議:如何擴大實證資訊的傳播覆蓋面、澄清與疫情有關的不實資訊以及促進公眾對抗疫政策的支持。總的來說,研究將有助於在疫情中建立一個知情、協作、互相支持的社會,更好地守護公衆健康。
「抗擊新冠」研究計劃系列研究報告 |
---|
那些曾讓我們有片刻猶豫的信息 疫情期間香港事實核查機構捕捉的失實信息概述
新冠變種病毒株 Omicron 在香港肆掠數月,一系列數據都再次證實了疫苗注射的重要性,也令人對疫苗猶豫現象更增費解:為什麼在諸多科學證據面前,還是有人無法做出注射的決定?不過,如果我們將其放到具體的情境中,也許很多人都經歷過片刻的猶豫。一個剛剛得知自己有孕的準媽媽在聽說注射疫苗會導致流產的傳言後,會選擇立刻打針嗎?關心自己年長父母的兒女,會因為社交媒體上有關疫苗致死的謠言而卻步嗎?在疫情時代,每個人都不得不為很多從沒遇到過的挑戰做出選擇和決定:要不要囤積廁紙,要買哪一種口罩,要不要多買一些連花清瘟,該不該打疫苗,該打哪一種,什麼時候打?過去兩年多做出的無數個決定中,你有沒有過片刻的猶疑?是什麼因素讓人舉棋不定?有研究發現負面的虛假信息會降低社會的疫苗接種率,有關疫情和疫苗的虛假信息會增強大眾的困惑和不信任感,從而降低他們注射疫苗的能動性。在諸多可能的因素中,信息無疑是做出理性選擇的關鍵影響之一:如何從海量信息中辨別真偽,並去偽求真,是疫情困境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Read More
檢視港府和公共衛生機構針對新冠疫苗謠言和誤導資訊的澄清工作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創下了每日最高確診病例的全球記錄。 根據統計,本港疫苗整體接種率仍落後於若干相鄰國家或地區(Barnes 等,2022 年 3 月 14 日)。 其中,接觸有關疫苗不實資訊或有誤導性的信息,是導致「疫苗猶豫」的原因之一。
Read More
揭示數字空間中的疫下焦慮: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分析民眾在第五波新冠疫情中的焦慮情緒
自 2022 年 1 月以來, 新冠病毒變種 Omicron 在香港持續蔓延,疫情形勢嚴峻,日均報告逾 1 萬宗新增確診病例(衞生防護中心,2022)。第五波疫情爆發之前,香港的疫情曾在各方努力下逐步得到控制,香港政府也在加緊籌備與內地通關的工作,但隨後第五波疫情迅速蔓延,影響了香港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一度引發恐慌性搶購生活必需品(Hutton, 2022)。在各類防疫規定下,除了擔心基本生活受影響,市民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產生壓力、焦慮和抑鬱的情緒 (Choi et al., 2020; Salari et al., 2020)。心理健康組織稱(Yeo, 2022),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到憂傷、恐懼,並可能伴有其他心裡問題。
Read More
提高長者接種率調查報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至今,香港累計錄得超過七千宗死亡個案,其中近九成個案並未接種或只接種 了一劑新冠疫苗。未完成接種的群體多數為長者,長者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60 到69 歲已接種第一針的約有九成,70 到79 歲的達八成,而80 歲以上的約有五成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