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五周年,我们十分荣幸于2022年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为公众呈现由我们的“超级人工智能艺术家”模型创作的艺术作品。此模型是由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带领团队自2021年11月起展开为期五年的主题研究计划"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中首个应用项目的重要部分。此研究计划为获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首个艺术科技研究计划。

 

人工智能合唱团 

我们一直在寻求新的人机协作方式以实现音乐创作,藉此更大程度地增强人类的创造力。时值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五周年欢庆之际,新编排的交响乐团合唱版的《东方之珠》应运而生,诠释了我们对香港这座城市特别之爱。

AI Choir Design

 

通过线上及线下不同渠道收集专业歌手的录音演唱,我们解析了声乐演唱的重要影响因素,成功开发了声乐生成模型,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四声部合唱团,并可灵活管理与协调其中所涉及的每一个虚拟歌手的音准、旋律、及其艺术表现力。除了采用源自训练数据的音色外,我们亦以声学方法生成具有全新音色的虚拟表演者。在人机共生艺术创作的启发下,我们的人工智能合唱团可与任何交响乐团实时合作,呈现崭新的交响乐团合唱表演。

人工智能跨媒体视觉叙事 

AI Cross-media Visual Storytelling Design

 

人类的创造力多在视觉艺术中有迹可循,特别体现于那些极具丰富故事情节的创意艺术品。 机器创造力是否也可以通过产生有意义的艺术品,像人类一样,将其内在的思想可视化?朝着这一目标,我们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家模型,以歌词及音乐旋律作为输入,生成富有表现力的跨媒体艺术作品。通过这个模型,我们成功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合唱音乐《东方之珠》演绎成一个由机器绘制的视觉音乐故事,展现出其中歌词、乐曲及视觉影像的高度语义关联和美学融合。

 

我们首先提出了用於艺术创作的控制论智能框架。除了控制论中所强调的算法与环境交互式优化的基本概念之外,我们亦相信,人工智能任务表现可经由与艺术家交互式共生协作的迭代过程实现,其系统反馈及稳定性可以层级结构表示。我们的模型与图灵机的主要区别在於,我们并非依靠对人类艺术品的模仿而实现创作。相反,我们的系统可以通过迭代式人机交互以拓展人类的创造力,并最终将人机共生创意汇聚於抽象美学特征空间。

 

这是我们向实现“超级人工智能艺术家”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亦将推动未来创意媒体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编舞 

AI Choreography
 

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自然风景转动、音乐旋律与节奏中的模式识别,并结合音乐中所蕴涵的情感表达来编排舞蹈。爲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动作捕捉数据资料库。通过与专业舞者及音乐家合作,采集舞者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而呈现的不同音乐舞蹈风格,亦获悉他们在艺术创意实践中的审美特征。

 

人工智能算法使我们能够解码音乐与舞蹈之间潜在的情感及美学联系。为确保生成的舞蹈轨迹精准且自然,我们研究了有助执行人类生理及骨骼结构制约因素的人工智能筛选算法。 为丰富舞蹈动作的表现力,我们亦观察并学习了基於韵律对齐、舞蹈序列过度及组合的音乐舞蹈规则,并成功从数据资料集中提取这些规则,将其应用于舞蹈生成模型中。如此,人工智能编舞家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出自然且具艺术感的舞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