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級人工智能藝術家
爲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周年,我們十分榮幸於2022年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為公衆呈現由我們的“超級人工智能藝術家”模型創作的藝術作品。此模型是由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帶領團隊自2021年11月起展開爲期五年的主題研究計劃"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台技術建設"中首個應用項目的重要部分。此研究計劃為獲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的首個藝術科技研究計劃。
人工智能合唱團
我們一直在尋求新的人機協作方式以實現音樂創作,藉此更大程度地增強人類的創造力。時值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五周年歡慶之際,新編排的交響樂團合唱版的《東方之珠》應運而生,詮釋了我們對香港這座城市特別之愛。
通過綫上及綫下不同渠道收集專業歌手的錄音演唱,我們解析了聲樂演唱的重要影響因素,成功開發了聲樂生成模型,創建了一個虛擬的四聲部合唱團,並可靈活管理與協調其中所涉及的每一個虛擬歌手的音準、旋律、及其藝術表現力。除了採用源自訓練數據的音色外,我們亦以聲學方法生成具有全新音色的虛擬表演者。在人機共生藝術創作的啟發下,我們的人工智能合唱團可與任何交響樂團實時合作,呈現嶄新的交響樂團合唱表演。
人工智能跨媒體視覺敘事
人類的創造力多在視覺藝術中有跡可循,特別體現於那些極具豐富故事情節的創意藝術品。 機器創造力是否也可以通過產生有意義的藝術品,像人類一樣,將其内在的思想可視化?朝著這一目標,我們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媒體藝術家模型,以歌詞及音樂旋律作為輸入,生成富有表現力的跨媒體藝術作品。通過這個模型,我們成功將人工智能生成的合唱音樂《東方之珠》演繹成一個由機器繪製的視覺音樂故事,展現出其中歌詞、樂曲及視覺影像的高度語義關聯和美學融合。
我們首先提出了用於藝術創作的控制論智能框架。除了控制論中所強調的算法與環境交互式優化的基本概念之外,我們亦相信,人工智能任務表現可經由與藝術家交互式共生協作的迭代過程實現,其系統反饋及穩定性可以層級結構表示。我們的模型與圖靈機的主要區別在於,我們并非依靠對人類藝術品的模仿而實現創作。相反,我們的系統可以通過迭代式人機交互以拓展人類的創造力,並最終將人機共生創意匯聚於抽象美學特徵空間。
這是我們向實現“超級人工智能藝術家”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亦將推動未來創意媒體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編舞

我們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自然風景轉動、音樂旋律與節奏中的模式識別,並結合音樂中所蘊涵的情感表達來編排舞蹈。爲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大型的動作捕捉數據資料庫。通過與專業舞者及音樂家合作,采集舞者根據他們對音樂的獨特理解而呈現的不同音樂舞蹈風格,亦獲悉他們在藝術創意實踐中的審美特徵。
人工智能算法使我們能夠解碼音樂與舞蹈之間潛在的情感及美學聯繫。為確保生成的舞蹈軌跡精準且自然,我們研究了有助執行人類生理及骨骼結構制約因素的人工智能篩選算法。 為豐富舞蹈動作的表現力,我們亦觀察並學習了基於韻律對齊、舞蹈序列過度及組合的音樂舞蹈規則,并成功從數據資料集中提取這些規則,將其應用於舞蹈生成模型中。如此,人工智能編舞家可以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造出自然且具藝術感的舞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