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工智能,道德與公眾公益:展覽與論壇

返回

項目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通過參與數據文學和數字人文科學等關鍵領域,在浸會大學研究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中扮演具創意和關鍵的角色。在人工智能,道德與公益的大議題下,文學院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以及香港法國文化協會合辦了法國藝術家Yves Gellie 的作品展覽。當中包括 「機械人時代」,以及於2019年10月舉行,以社交機械人為主題的論壇 「機械與同理心與人性的脆弱」。此系列由法國文化中心發起,是全球性活動 「Digital November」 的其中一個項目。

 

展覽論壇總結了文學院研究人員和外部合作夥伴在調查、評估和設計對未來社會福祉至關重要的問題時所採用的多方面策略。「機械人時代」 展出了法國攝影記者Yves Gellie 在具有象徵脆弱的醫院裏以機械人拍攝的影像。結果顯示,公眾主要將重點放在AI及機械人可能會引發恐怖及恐懼的情緒上,而忽略了它們能為長者及病人帶來希望的信息。Yves Gellie的展覽帶出人類與機械人共存的12個關鍵問題,指出人類的共感能力會令自己將情感投射於機械人身上,以回應自身的需求。

 

「機械人時代」展覽由香港浸會大學TriAngle和創新服務學習中心合辦,當中亦展出了學生各類的創意作品,以回應 Yves Gellie 一系列有關人與機械人互動的影片。在開幕典禮上,音樂系的學生以此題材創作了新的音樂;人文及創作系的學生則用中英文撰寫了創意文本;來自歐洲研究學系的學生也以創意運用法語進行寫作。

 

「機械與同理心與人性的脆弱」研究論壇上,國際學者和藝術家匯聚一堂,探討社交型機械人學的各個重要領域,並特別強調人工智能和共感能力。開幕式由來自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研究生院,核心倫理與前沿科學的哲學教授Paul Dumouchel擔任主講嘉賓。此外,大會播出由周耀輝博士填詞,本地著名歌手謝安琪小姐演繹,以機械人為題材的音樂錄像。

 

人工智能,道德與公眾公益的展覽與論壇亦連繫了文學院以「美滿生活,價值和社會公益」為題的學術研究領域。來自宗教及哲學系的學者正不斷推動關於社交型機械人的倫理研究。通過舉辦各項人工智能與倫理的學術活動,大眾可以從中了解人類與機械人之間的全新關係,並探索人類對與機器溝通的著迷與渴求。

 

聯繫我們的研究人員

Professor Mette Hjor

樂美德教授
文學院院長

Professor Arthur Mak

麥福達教授

協理副校長(學生體驗)

 

周耀輝博士

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

Dr. Eugene Alexander Birman

貝臻雅博士

音樂系助理教授

 

陳秀琼博士

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

Professor Roland Chin

錢大康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