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浸大研发对EB病毒相关癌症具双重靶向性药物

返回
Prof Wong
由黄嘉良教授(中)、龙康乐博士(右)和罗嘉丽博士组成的团队,研发出有效对付EB病毒相关癌症的新一代双重靶向性药物。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药物,具备成为与疱疹病毒第四型(EB病毒)相关的癌症的新一代疗法

 

该种以肽(peptide)为基础的药物,对肿瘤的酸性环境特别敏感,是首种已知能够成功对两种同时由EB病毒产生的病毒蛋白具备靶向性的药物。它以崭新的方向提升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吸收,令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得以减低,有助减少治疗的副作用与健康风险。

 

研究结果已刊登於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

 

针对两种EV病毒蛋白的新药

 

EB病毒是最常见於人类的病毒之一,全球九成以上人口均受感染。EB病毒被广泛认为与多种癌症有密切关连,当中包括在香港和华南地区非常普遍的鼻咽癌。

 

由浸大化学系教授及系主任黄嘉良教授、化学系助理教授龙康乐博士,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罗嘉丽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以组成各种蛋白质的肽(peptide)来构建一种新药物,能同时对LMP1EBNA1两种EB病毒蛋白具备靶向性。这两种蛋白存在於所有受EB病毒感染的肿瘤细胞,对於EB病毒相关肿瘤的形成和增生有重要作用。

 

在研究团队近年成功研发第一代药物的基础上,是次开发新型的双重靶向性药物,其治疗机制包括:(1)追踪并与EBNA1病毒蛋白结合,使其丧失功能;(2)抑制LMP1病毒蛋白,并作为显影剂。由於LMP1病毒蛋白位於细胞表面,更易成为药物的标靶,故新药识别受EB病毒感染的癌细胞的能力亦大幅增强。

 

酸硷值敏感度提升新药靶向性

 

此外,研究人员把新药设计成对酸性环境具备极佳敏感度。当新药与肿瘤细胞结合时,肿瘤内的酸性微环境,会令药物的肽裂解并随之释放,进入肿瘤细胞的细胞核,破坏EBNA1病毒蛋白的功能。由於正常细胞环境属中性,而癌细胞则通常处於酸性环境,因此新药极佳的酸性敏感度,可以将药物脱靶率降至最低,最终能减少药物误损正常细胞的情况。

 

对酸硷值(酸性环境)的敏感度,加上对LMP1这种位於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的靶向性,两者结合产生的协同效应,将大大提高新药的疗效。药物吸收率的增加,容许在使用较低剂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药效,同时减少副作用和健康风险

 

研究还发现新药与病毒蛋白结合后,会发出独特的荧光讯号,显示新药具备肿瘤细胞成像的潜在功能。

 

动物实验证有效安全

 

研究人员将新药注射到有鼻咽癌肿瘤的老鼠身上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只需每公斤体重12.5微克的低剂量,已足够令老鼠的鼻咽癌肿瘤缩小一半。此外,在实验期间,老鼠的平均体重更轻微增加,表示其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黄嘉良教授说:「实验的正面结果,显示了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由於这是首次有药物能同时发挥成像作用并抑制两种EB病毒蛋白,因此能作为下一代药物的研发蓝本,为特定癌症提供安全的监察和治疗。」

 

浸大已成立创延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开发这种针对EB病毒的新药,并推展临床试验。最近,该公司夺得由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举办的2020年BRACE奖创业大赛的最佳公共传播者奖。该公司更於2020年获纳入香港科技园「生物医药科技培育计划」,将建立实验室进行这种针对EB病毒药物的临床前分析。

 

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还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副教授狄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