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三维模型从新角度呈现中国古代文物

返回

banner visual

李建深博士与跨学科团队为20件中国古代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并於网上展出。团队亦运用三维打印技术,为两件文物制作实体模型。李博士正领导研究项目,开发一个电子教学平台,展示中国古代画作的模型。

 

历史系副教授李建深博士刚开展艺术史和考古学研究时,他遇上了一个该领域不少学者均要面对的难题:怎样可以接触到他所研究的物品。由於古代文物和艺术品通常存放在遥远的博物馆,有的甚至分布在不同城市,他必须长途跋涉出游才可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李博士开始研究采用三维扫描和打印技术。

 

他表示:「我们通过采用创新三维扫描技术,重塑雕像和文物模型,方便研究人员察看、转动,甚至触摸文物,让他们无需舟车劳顿,已能研究文物的具体特徵。」

 

利用三维模型传递知识

 

李博士很快便想到,创建文物的三维模型不仅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方式获取宝贵资料,在教学上亦能发挥很大作用。他带领一个跨学科团队,为20件中国古代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并於网上展出,供大众观赏这些横跨新石器时代至清朝的器物。

 

他说:「我们在网上展示文物模型,让人们安坐家中就能认识浸大的研究项目、学习艺术史知识,以及欣赏中国文物。」

 

研究团队亦运用三维打印技术,为两件文物制作实体模型,作为教学用具,现已到访超过30间中、小学,向逾1,000 名学生教授中国艺术史知识。李博士说:「对於青少年来说,能够近距离观看和触摸实物模型,相比阅读文字,令他们的学习体验更丰富。」

 

电子教学平台呈现中国古画新貌

 

李博士最近获优质教育基金电子学习配套计划拨款约460万港币,研发一个电子教学平台,展示中国古代画作的模型。

 

他说:「我们的项目将结合艺术史研究结果与知识,建立电子教学平台,让中、小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画作独有的特色与手法。」他强调,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欣赏艺术品的能力极为重要:「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时,若本身对藏品已有一定了解,更懂欣赏个中精粹。」

 

李博士领导的团队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探讨中国与西方绘画艺术於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和互动。西洋画家在作品中采用固定焦点的透视法,以单一消失点为基础;而中国画家传统上则使用动态多视角法,让观众的视点在作品的空间不断转移。

 

但如何将画作变成数码化教学工具?研究团队选取了五幅中国古画,建立可自由转动的三维模型与三维数据库,当中包括卷轴、壁画,以及受西洋画透视法影响的作品。此外,团队亦会开发一个线下学习平台,配合扩增实境应用程式,以混合教学模式授课。

 

李博士说:「用家可以亲身体验画作的立体模型,并漫游虚拟画中空间,探索画家不断移动的视角。」

 

推动数码人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浸大研究团队成员来自历史学系、互动媒体系、视觉艺术院和图书馆数码创新及研究部。研究团队希望能够将这项目的影响延伸至大学以外,提升香港市民的文化素养,以及促进数码人文学研究的发展。

 

李博士说:「历史研究与崭新科技结合,可开拓研究历史的新角度。我们亦希望传递知识,与大众分享我们的新发现。全赖大学、社会科学院与学系的支持,以及各学科同事的通力合作,项目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