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张昕之博士:信息混乱时代的沟通之道

返回
Dr Zhang
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的助理教授张昕之博士

今天互联网上充斥著各种假新闻、点击诱饵,甚至煽动性、捏造和恶意操纵的内容,在这个信息混乱的时代,张昕之博士尝试通过他的研究去防范这些无处不在的威胁。张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两个领域:其一是普罗大众如何通过沟通行为理解在数码媒体上与公共事务和健康有关的资讯;其二是社交媒体计算机演算法如何改变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方式

 

社交媒体上的连系或断交?

社交媒体让人们可以通过主动关注好友、订阅帐户或加入讨论群组,接收合乎他们喜好的信息,同时亦可以透过删除或屏蔽某人来隔绝与自己信念不同的声音。结果,人人都只浏览与自己信念和价值观接近的信息,导致确认偏差,这种现象称之为「回声室效应」。

 

在信息混乱的时代,回声室效应的出现尤为危险。全球成千上万人所获得的新闻信息,大多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观点而将真相扭曲,甚或是彻底的谎言。

 

「我在2009年开始 博士生涯时 , 埋首於大量有关人们如何透过社交媒体彼此连系的学术论文, 这些研究关注人们如何 用社交媒体 搜寻信息和进行 社交。可是十年之后,当我开展 我的一项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资助的项目时,我发现当前逼切的问题是要探讨人们如何及为何要截断彼此的连系—例如删除好友 (取消关注) 、 退出群组、 屏蔽 内容等等—以及中断 与他人的联系 对人们的知识和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

 

抱持胸襟广阔、审慎和经常尝试开展开放和相互尊重的沟通,才是破冰的关键。

张昕之博士

传理学院新闻系

张博士列举了一些数字来分析现状: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16%犹太以色列人的脸书帐户曾经删除好友或取消关注     某人。其后在2019年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有大约20%的互联网用户表示他们曾经删除好友或取消关注某人。如今在张博士尚在进行的研究中,他发现类似的数字在香港正急遽增加至66%(封锁或隐藏  帖文)和61% (删除好友)。「封锁帐户或删除好友本身并不会造成很大的隐忧,因为用户有自由去建立和管理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来源。然而,长远而言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过於封闭自己,会失去接收各种各样信息的机会,更甚的是,社交媒体平台会透过演算法,依据用户的偏好提供个人化的新闻,造成更大的回声室效应。抱持胸襟广阔、审慎和经常尝试开展开放和相互尊重的沟通,才是破冰的关键。」

 

如何进行事实查核?

 

fake news

社交媒体亦为纠正假新闻事实查核带来挑战。今天无论是由新闻机构或独立专业机构提供的事实查核服务均渐趋普及。张博士现正进行的研究,就是要探讨事实查核信息是如何产生,并如何有效地传递给公众。例如,当事实与人们的信念相矛盾时,事实查核是否真的能有效地告诉某人某些事情是虚假或具误导性的?通过事实查核又是否能令人对事情本身的了解更加透彻?一项研究发现,事实查核可能适得其反。张博士目前正在进行另一项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资助的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比对香港、美国和荷兰的跨文化研究项目计划进行一系列新闻内容分析,以检视现行的事实查核做法,并透过线上实验了解人们接收到事实查核信息后的反应,从中寻找最佳的事实查核方法。

 

在与该项目相关的一项即将发表的研究中, 张博士及其团队追踪并分析了近百位美国主流媒体报导健康议题的记者在新冠疫情初期发布的4,000条社交媒体帖文,大约65%的帖文包含理性辩论的内容(比如当提出陈述时, 辅以可辨识的消息来源、超链接、或多媒体元素); 随著疫情发展, 包含这些内容的帖文会获得更多的收藏和转发。 「我们相信发布更加透明的信息, 以及阐释事件可追踪的来龙去脉, 在进行公共传播时非常重要。」

 

研究目的

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在接收数码媒体信息和作出反应时,能够减少偏见或成见、社交媒体和演算法对他们的控制,从而让社会能够有更多自由和开放的对话。

张昕之博士

传理学院新闻系

未来,张博士希望其研究能够让大众更好地利用科技来接收准确资讯,资讯提供者也同时受惠。张博士表示:「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在接收数码媒体信息和作出反应时,能够减少偏见或成见、社交媒体和演算法对他们的控制,从而让社会能够有更多自由和开放的对话。」

 

张博士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的助理教授,也是创造性智能实验室的成员。他在香港城市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浸大,担任人工智能和数码媒体理学硕士的课程主任,他也是数据与媒体传播专修课程的创始成员之一。

 

 

 

 

 

联络我们的研究人员

Dr Zhang

张昕之博士

传理学院新闻系

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