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学者 以创新和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 应对全球挑战
2025年2月28日 -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首届国际跨学科研究高峰会(IIRS)日前圆满结束。峰会云集来自香港及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研究人员及创新领袖,旨在促进跨学科合作,从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应用,以及健康与药物研发等领域,共同寻找方案应对全球性挑战。
香港浸会大学举办首届国际跨学科研究高峰会(IIRS),云集来自浸大、本地大学以至世界各地的学者、学术界人士、教授和研究人员。
运用跨学科解决方案识别健康高风险人士并及早治疗
现代社会人类健康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浸大首度举办国际跨学科研究高峰会,展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健康与药物研发的跨学科合作,革新并加速开发针对各种疾病的崭新治疗与预防方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及拓展)吕爱平教授致辞时表示,浸大的四大跨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当中包括创意媒体、健康与药物研发、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及人文及文化;浸大一直致力促进国际研究合作,以应对现代复杂多变的挑战。
峰会主讲嘉宾包括身兼澳洲默多克大学澳洲国家表型体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医学生物化学荣誉教授、及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生物化学荣誉退休教授,世界顶尖冠状病毒专家之一Jeremy Nicholson。峰会上,Nicholson 教授以「分子表型学在群体健康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如何用以分析个人基因和生活方式;他强调,在研究人类与未来科学发展的关系时,需要考虑基因、环境、政治、资金和人际互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种种因素最终影响科学转化为临床医疗的过程。
另一会峰会的主讲嘉宾、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制药与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兼药物生物学系主任 Thomas Efferth 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发一种可止痛却不会成瘾的化合物,冀代替医疗过程中使用的鸦片类药物。Efferth 教授的演讲以「人工智能与网络生物医学在天然产品研究中的应用」为题,强调人工智能和系统生物学在天然产品研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过去数十年一直由博士生在湿实验室以人手进行移液,现在可以由机器人自动完成。此外,人工智能更可改良实验设计,进一步加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上的作用。
第三位主讲嘉宾、加拿大皇后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及电脑学院 Gavin Winston 教授,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革新脑部扫描技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Winston 教授就「跨学科神经影像中的机器学习」於峰会上发表演讲,阐述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如何实现更精准的磁力共振(MRI)和电脑断层扫描(CT)分析,最终改善治疗成效。Winston 教授目前正研究利用机器人和神经影像来了解并解决癫痫患者的认知障碍,展现教授对疾病预防和改善患者护理的决心。
复旦大学脑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及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冯建峰教授,曾研究血液生物标志物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15年前预测患痴呆症的风险。峰会上冯教授以「从多组学数据到脑疾病、数位双胞胎大脑与脑启发人工智能」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从理解疾病的基础到开发个性化医疗等方面改变医疗保健。
峰会同时亦设两轮专题讨论环节,进一步探讨跨学科研究策略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影响。一众顶尖专家深入探讨多个重要议题,当中不但融入关於天然产物和中医药的观点,更就大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理解的挑战与展望作出了分享。主要议题包括整合人工智能能力与领域知识以进行数据驱动型模型解读;解决在临床应用中使用医生标记数据进行人工智能训练的悖论;管理基於原则建模中的多尺度参数校准和验证;以及通过策略性粗粒化平衡计算成本同生物可预测性,带出精辟独到观点,强调科学在应对社会健康挑战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浸大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潘明伦教授表示,国际跨学科研究峰会(IIRS)在积极互动的氛围下达到知识共享与促进合作。出席学者都对峰会上建立的连系以及未来所带来的突破性研究表示期待。
香港浸会大学按其《策略发展计划2018-2028》计划,致力将大学发展成亚洲领先的研究型博雅大学。浸大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实力,致力在学术上取得领先级研究成果,为社会带来深远影响。欢迎浏览浸大研发办公室网站了解更多关於香港浸会大学的研究优势和出版刊物。
上一则消息
10.03.2025
下一则新闻
19.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