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浸大生物学家在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珊瑚新物种

返回
Research Team
邱建文教授(右)与姚景峰先生(左)介绍珊瑚新物种。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的生物学家在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石珊瑚新物种。这些物种未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发现。这次是浸大生物学家继去年宣布在进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项目时,发现一个新的珊瑚物种和两个新的海蛞蝓物种后,在短时间内再度有新发现。

 

这些新的海洋物种,是由浸大生物系邱建文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姚景峰先生发现。新珊瑚的相关描述已获学术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接受刊登。

 

研究珊瑚健康期间发现新物种

大约八年前,邱教授和团队展开一系列有关香港珊瑚健康的研究项目,包括侵蚀珊瑚的海胆和以珊瑚为食物的海蛞蝓的影响,还有由全球暖化导致的珊瑚白化问题。他们更在浸大设立专门研究珊瑚的设施,培植珊瑚并进行对照实验,以了解珊瑚在不同培植条件下的生理变化。通过持续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团队发现了太阳珊瑚在香港水域的高度多样性。

 

浸大团队把今次发现的三个太阳珊瑚新种,分别命名为「树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绿壁筒星珊瑚」,全部属於「筒星珊瑚属」。这些珊瑚的样本是研究团队在宋岗和横澜岛一带的香港东部水域,进行有关海蛞蝓侵食珊瑚的调查时所采集。今次再发现三个珊瑚新种,令「筒星珊瑚属」的已知物种数目,由七个增加至十个。

 

水底中的「树型筒星珊瑚」群体。

水底中的「树型筒星珊瑚」群体。

「树型筒星珊瑚」的骨骼。

「树型筒星珊瑚」的骨骼。

伸出触手的「紫肉筒星珊瑚」群体。

伸出触手的「紫肉筒星珊瑚」群体。

收起触手的「紫肉筒星珊瑚」群体。

收起触手的「紫肉筒星珊瑚」群体。

收起触手的「紫肉筒星珊瑚」群体。

收起触手的「紫肉筒星珊瑚」群体。

「绿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触手的珊瑚体特写;(右)珊瑚体骨骼特写

「绿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触手的珊瑚体特写;(右)珊瑚体骨骼特写

 

三个太阳珊瑚新种的特徵如下:

 

树型筒星珊瑚(Tubastraea dendroida

 

「树型筒星珊瑚」与大多数太阳珊瑚一样呈典型的鲜橙色,但形状相当独特。有别於大多数同属珊瑚生长成团状,这个新种拥有树状结构,珊瑚群体的主干由底部延伸至尖端。浸大团队因而把它命名为「dendroida」(树状之拉丁文),以反映其树形躯干。

 

紫肉筒星珊瑚(Tubastraea violacea

「紫肉筒星珊瑚」的珊瑚体被一层薄薄的淡紫色组织覆盖,其珊瑚虫的体壁组织和骨骼都呈紫色,令它在太阳珊瑚同属物种中份外注目,因此被命名为「紫肉」筒星珊瑚。它拥有黄色的触手,珊瑚体有厚壁。研究团队比对公开数据库的DNA序列,发现这新种珊瑚还有机会存在其他颜色,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可能存在黄色的变体。

 

绿壁筒星珊瑚(Tubastraea chloromura

「绿壁筒星珊瑚」拥有橄榄绿色的精细骨骼壁,围绕口部四周长有一圈黄色的触手,故被命名为「chloromura」,当中「chloro」和「murus」的意思分别为拉丁文的「绿」和「壁」。

根据公开数据库的珊瑚基因序列纪录,浸大生物学家估计「树型筒星珊瑚」和「紫肉筒星珊瑚」有可能分布於日本和西太平洋。然而,「绿壁筒星珊瑚」现时已知的栖息地暂时只有香港水域。

这三个珊瑚新种皆属於非造礁珊瑚,体内没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共生藻类。它们栖息於10至30米较深的海底,会利用触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动物,以获取能量和营养。

 

新物种发现证丰富生物多样性

邱教授说:「我们发现三个『筒星珊瑚属』新物种,增加了我们对太阳珊瑚多样性的认识。珊瑚是最被广泛研究的海洋生物之一,今次的发现反映我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其实很少,到底还有多少未被描述的物种存在,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今次邱教授和团队发现三个珊瑚新种,距离上次他们在2021年10月宣布的新发现,只有不足一年时间。当时团队在进行一项由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的项目,评估以珊瑚为食物的海蛞蝓的多样性和影响时,在香港水域发现一个「筒星珊瑚属」的太阳珊瑚新种,以及两个「背鳃海蛞蝓属」的海蛞蝓新种。

 

在此之前,香港最近一次发现并命名新的石珊瑚物种,大约已是20年前。邱教授表示:「今次发现令我们十分鼓舞,因为它有力地证明香港水域海洋生物的高度多样性,同时回应了政府『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的倡导,填补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空白。这也启发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它们在生态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保护它们免受人类干扰。」

 

 

VIDEO

浸大生物学家在香港水域发现三个珊瑚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