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浸大领导研发「雌性不育」技术 提升杂交水稻制种效率

返回
Prof ZHANG
浸大生物系讲座教授张建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把雌性不育技术应用於杂交水稻制种。

一项由香港浸会大学(浸大)领导的研究,透过开创雌性不育技术,为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带来突破。相比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常用的雄性不育技术「三系法」,该崭新的技术不会产生「恢复系」自花授粉所孕育的水稻种子,从而提升杂交水稻种植的效率。新技术可实现以机器全面自动化收割杂交种子,令制种成本大幅降低。

 

研究结果已於近期刊登在尖端国际科学期刊《Cell Research》。

 

雄性不育技术收割成本高昂

自花授粉植物能维持基因组合的纯合性,其后代会一直维持相同的特徵。远亲杂交令基因组合出现杂合性,有助植物优生茁壮,这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的杂种优势。在自然界,水稻通常是自花授粉繁殖,但过去数十年,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启导下,科学家运用雄性不育基因开发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大量生产能够正常自花授粉的杂交水稻种子。这种雄性不育技术在中国以至全世界,已被广泛用於杂交水稻制种,令水稻产量大幅提升。

 

雄性不育技术以「雄性不育系」的水稻品种作花粉受体。育性正常的「恢复系」水稻品种则作为花粉供体,栽种於「雄性不育系」水稻旁,以传播花粉进行杂交。然而,「恢复系」水稻同样会透过自花授粉结出种子,因此在使用机器收割前,须先以人手移除「恢复系」的自交种子,以免与杂交种子混合,令收割成本上升。在理论上,雌性不育的水稻因不会产生自交种子,所以是最理想的「恢复系」水稻。然而雌性不育的水稻种质在自然界极之罕见,亦难以自行繁殖,因此这方法一直未能实现。

 

TFS1突变致雌性不育

经过近十年不断研究,浸大生物系讲座教授张建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水稻田种植过程中,从一个优质的水稻品种发现「自发性温敏雌性不育1」(TFS1)基因突变。在正常或高温下(即高於25°C),该基因突变会令水稻呈现雌性不育,而在低温(即23°C)下则恢复部份育性。这个基因突变没有令水稻的生长出现异常。

 

团队观察到出现TFS1基因突变的水稻,可产生雄性育性正常的健康花粉。育性正常的水稻接受了带有TFS1基因突变的水稻花粉后,可结出正常的种子。研究进一步显示,在正常或高温下,当花粉在带有TFS1基因突变的水稻的柱头上萌发后,它们长出的花粉管未能进入胚囊,故未能产生胚胎并结出种子。但在低温下,育性及产生胚胎的能力可部分获得恢复。

 

团队运用基因克隆(gene cloning)及分子技术进行一系列基因分析,发现雌性不育基因突变,是由一个出现在基因区域Argonaute7(AGO7)的点突变所产生。AGO7属於一种Argonaute(AGO)蛋白复合体,负责制造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tasiR-ARFs。tasiR-ARFs的下游调控能控制花粉管进入胚囊,但在正常或高温下,此调控机制在带有TFS1基因突变的水稻中失效,因而无法完成双受精过程。

 

收割前无须移除「恢复系」

为评估TFS1作为杂交水稻制种基因工具的潜力,团队在香港及湖南省进行种植实验。团队透过基因渗入及基因编辑的方法,把TFS1突变基因导入三个水稻品种,培植出温敏雌性不育种质的水稻,用作提供花粉的「恢复系」。另外三种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种则用作「雄性不育系」。

 

团队把「恢复系」按传统杂交制种的做法种植於「雄性不育系」旁,或把它们随机混合在农田上种植。在香港,两个种植方案均可以在超过三成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穗收成杂交种子,湖南省则有超过四成。这个种子收成比例,与沿用现有「恢复系」的杂交制种收成比例相若,但无须於收割杂交种子前移除「恢复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杂交水稻制种全面机械化创造条件,拥有庞大的商用潜力。 

张建华教授

浸大生物系讲座教授

收割成本减低商用潜力大

张教授指出∶「现时杂交水稻制种在农业生产上仍然是人力成本高昂的技术。如能够引入雌性不育作为纯粹提供花粉的『恢复系』,很可能会减少成本,因为杂交水稻的父系及母系能一起种植及使用机械收割,无须担心种子的纯度。」

 

张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杂交水稻制种全面机械化创造条件,拥有庞大的商用潜力。为获得最高的水稻收成,应投放更多努力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实验,以改善雌性不育与雄性不育两系之间的繁殖效率。」

 

除了浸大的研究人员,研究团队亦包括湖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及日本国家农业与食品研究机构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