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浸大於创新科技嘉年华展示 数码人文、艺术科技与绿色科技创新成就

返回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於「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展示大学将先进技术和人工智能科技,结合於人文、创意艺术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科研实力。浸大的展馆特别呈献一系列活动、示范和展览,向公众介绍大学在创新跨学科研究和教与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创新科技嘉年华」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主办,於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香港科学园举行,旨在向社会推广创科文化。

 

「创新科技嘉年华」开幕仪式於昨日(10月28日)举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於活动开幕当天亲临浸大展馆参观,由浸大校长衞炳江教授、常务副校长黄定发教授、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以及知识转移处署理主管杨树英博士,介绍浸大的科研成果。

 

以数码人文科技呈现历史

 

在数码人文方面,浸大展出了「电子互动历史地图」,通过结合数码技术与历史内容,以独特的形式呈现1941年的「香港保衞战」历史。它利用地理资讯系统以及从不同国家地区搜集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建立成互动网上地图和资料库,让观众自由地与不同类别的资料互动,探索部队动态及军事设施位置,以至个别碉堡和炮台等微小细节。这个开放予公众使用的网上地图,为历史研究注入新活力,为教育工作者、保育人士以及一众对历史有兴趣人士提供动态的应用体验。

 

运用浸大另一项以人工智能修复图像的创新技术,参观者得以从全新视角一睹彩色的「香港保衞战」历史照片。这项技术能有效地修复低品质的黑白照片和影片、严重受损的2D 以至3D 数码档案,以及活化旧电影。透过人工智能科技,将黑白变成彩色、提升画质,甚至可以生成新内容以补充缺失的部分。

 

艺术科技创新体验

 

此外,浸大亦在嘉年华展出艺术科技领域的领先研究。其中,BuVatar是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可完全自订外观和动作的虚拟化身。在制作影像时,用家无须进行复杂的图像操作处理,可完全透过语言指令进行编程。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转化力量,直接以语言数据,绘制出人体动作和人类骨骼的运动轨迹。

 

参观者还有机会利用实时机械人系统,探索人机合作的艺术创作。系统由一只机械手臂配以一枝传统中国毛笔组成,使用者通过操控电脑滑鼠,或以视像镜头和心率监测器仪组成的传感器输入资料,揉合声音或音乐等其他数据资料,在一张纸上呈现人机互动所绘画的作品。

 

另外,一群才华横溢的浸大学生呈献名为「Colours」的艺术科技项目。他们通过配备传感器和动态侦测镜头的互动艺术装置,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同时为数码艺术注入生命力。

 

绿色科技助升级再造和再生

 

配合今年嘉年华主题「智慧生活 绿色科技」,浸大展出两项有关资源可持续升级再造和再生利用的创新研究。其中一项突破,是利用一种新发明的催化剂促使废塑料分解并其转化为燃料,产油率效能高达90%以上。另一项突破则是利用细菌将有机残余物转化为对环境友善的生物塑胶

 

浸大诚邀公众人士亲临「创新科技嘉年华2023」到访浸大展馆。详情请浏览网页http://innocarnival.hk/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右二)在校长衞炳江教授(右三)陪同下,体验书法机械人系统实时艺术创作。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右二)在校长衞炳江教授(右三)陪同下,体验书法机械人系统实时艺术创作。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右四)、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右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麦德伟先生(左一)、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左二),在浸大校长衞炳江教授(左四)、常务副校长黄定发教授(左三)、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右三)、知识转移处署理主管杨树英博士(右一)陪同下,参观浸大展馆。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右四)、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右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麦德伟先生(左一)、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左二),在浸大校长衞炳江教授(左四)、常务副校长黄定发教授(左三)、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右三)、知识转移处署理主管杨树英博士(右一)陪同下,参观浸大展馆。

校长衞炳江教授(左三)和浸大代表,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左二)介绍「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电子互动历史地图。

校长衞炳江教授(左三)和浸大代表,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左二)介绍「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电子互动历史地图。

学生参观浸大展馆,了解利用细菌将废弃食用油和其他有机残余物转化为环保生物塑胶。

学生参观浸大展馆,了解利用细菌将废弃食用油和其他有机残余物转化为环保生物塑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