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自然语言处理聊天机器人走入主流,至智能科技融入家居,人工智能已彻底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不仅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更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互动的方式带来深远影响。
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工具和方法将如何改变人文领域?博物馆是专门收集和展示人文及文化的机构,人工智能的应用可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对教育会造成甚么影响?浸大和其他院校最近於一个研讨会上,共同探讨与数字科技、人文与社会相关的议题。
由浸大文学及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人文与文化国际研讨会:数字未来的愿景」,於3月26至27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研讨会得到孔宪绍慈善基金及浸大创意研究院支持,汇聚来自全球各地和浸大的学者和专家,从人文与社会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影响。
一连两天的研讨会围绕四个主题,分别是「人文及文化在数码化未来的位置」、「被忽略的声音和人工智能的挑战」、「人工智能和跨学科的观点」及「未来教育的人类思维」。研讨会分为专题演讲及会议环节,讨论香港的科技发展速度、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数字未来社会的面貌,同时配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阐述其潜在影响与意义。
研讨会开幕礼由校董会暨谘议会副主席潘伟贤先生、校长衞炳江教授、常务副校长黄定发教授,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浸大荣誉大学院士周蕙心女士主持。
研讨会的主讲嘉宾均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专家,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黄平教授,以及一众来自世界知名学府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
上一则消息
08.04.2025
下一则新闻
27.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