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從自然語言處理聊天機器人走入主流,至智能科技融入家居,人工智能已徹底地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不僅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更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和互動的方式帶來深遠影響。
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工具和方法將如何改變人文領域?博物館是專門收集和展示人文及文化的機構,人工智能的應用可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興起,對教育會造成甚麼影響?浸大和其他院校最近於一個研討會上,共同探討與數字科技、人文與社會相關的議題。
由浸大文學及社會科學院舉辦的第二屆「人文與文化國際研討會:數字未來的願景」,於3月26至27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研討會得到孔憲紹慈善基金及浸大創意研究院支持,匯聚來自全球各地和浸大的學者和專家,從人文與社會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影響。
一連兩天的研討會圍繞四個主題,分別是「人文及文化在數碼化未來的位置」、「被忽略的聲音和人工智能的挑戰」、「人工智能和跨學科的觀點」及「未來教育的人類思維」。研討會分為專題演講及會議環節,討論香港的科技發展速度、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數字未來社會的面貌,同時配合國家科技發展的步伐,闡述其潛在影響與意義。
研討會開幕禮由校董會暨諮議會副主席潘偉賢先生、校長衞炳江教授、常務副校長黃定發教授,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浸大榮譽大學院士周蕙心女士主持。
研討會的主講嘉賓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院長黃平教授,以及一眾來自世界知名學府如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的專家學者。
上一則消息
08.04.2025
下一則新聞
27.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