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穿越时空学历史

返回

banner visual

邝智文博士设计「空间史导论」一课,应用地理资讯系统,培育学生的数码素养和数码人文学技能。

 

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香港的历史记载甚多,但对於日本人於战前在港的商业和社会民生活动,却较少有深入的探讨。一群浸大学生对后者产生兴趣,於是展开研究项目,从空间史角度剖析1868 至 1941 年日本人社群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民生活动。

 

透过互动历史地图和图像形式,学生追溯了日本人在港的旧日足迹,并分析其生活与活动如何成为香港历史的一部分。

 

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见解,正是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博士设计「空间史导论」一课的目标。此课程於2020年推出至今已有四年,让本科生运用「地理资讯系统」来开展空间史研究项目。地理资讯系统是数码工具,用於建立、管理和分析地理资讯,透过这课程亦证明了它能够有效应用於历史教学上。

 

邝博士说:「历史学者向来重视历史事件的空间层面,但传统文字书写历史的方法往往难以有系统地呈现『空间』概念。近20年来,地理资讯系统开始应用於历史研究,让历史学者得以整合多种来自不同时期的资料,方便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可迅速地在互动地图上将数据视像化,找出不同时间点发生的变化。」

 

此课程的另一独特之处在於其跨学科概念,让不同学科、年级的学生报读。邝博士说:「学生既可在项目中展现个人想法与专长,又可将新技术应用於跨学科研究上,相得益彰。现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学生必须建立数码素养和数码人文学技能,以提升他们未来投身职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教育、文博与保育等历史相关领域。」

 

Photo 1

课程中一群学生从空间史角度剖析1868 至 1941 年日本人社群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民生活动。(图像来源:网站「Spatial Histoy@HKBU」)

 

在邝博士穿针引线下,课程获得地理资讯系统软件供应商、香港特区政府的政府档案处和发展局辖下的地理空间实验室支持,为学生提供数据与资源,有助他们进行研究项目。学生项目涵盖18至20世纪多个香港历史课题,如税务、交通、经济发展,以至黑社会和污染等。他们的项目从不同方面展示香港的过去,还带来一些新的见解。

 

邝博士在《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in the Social Sciences》一书中发表文章,详细讲述如何在空间史课程中应用地理资讯系统,实践科技於教学,以培育学生的数码素养和数码人文学技能。该书介绍了浸大社会科学院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拨款下,推行多个创新教学活动,运用科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空间史导论课程的学生作品集可见於以下网站:https://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spatial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