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穿越時空學歷史

返回

banner visual

鄺智文博士設計「空間史導論」一課,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培育學生的數碼素養和數碼人文學技能。

 

有關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佔領香港的歷史記載甚多,但對於日本人於戰前在港的商業和社會民生活動,卻較少有深入的探討。一群浸大學生對後者產生興趣,於是展開研究項目,從空間史角度剖析1868 至 1941 年日本人社群在香港的經濟和社會民生活動。

 

透過互動歷史地圖和圖像形式,學生追溯了日本人在港的舊日足跡,並分析其生活與活動如何成為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讓學生對歷史有深刻的見解,正是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設計「空間史導論」一課的目標。此課程於2020年推出至今已有四年,讓本科生運用「地理資訊系統」來開展空間史研究項目。地理資訊系統是數碼工具,用於建立、管理和分析地理資訊,透過這課程亦證明了它能夠有效應用於歷史教學上。

 

鄺博士說:「歷史學者向來重視歷史事件的空間層面,但傳統文字書寫歷史的方法往往難以有系統地呈現『空間』概念。近20年來,地理資訊系統開始應用於歷史研究,讓歷史學者得以整合多種來自不同時期的資料,方便進行比較和分析,並可迅速地在互動地圖上將數據視像化,找出不同時間點發生的變化。」

 

此課程的另一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學科概念,讓不同學科、年級的學生報讀。鄺博士說:「學生既可在項目中展現個人想法與專長,又可將新技術應用於跨學科研究上,相得益彰。現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學生必須建立數碼素養和數碼人文學技能,以提升他們未來投身職場的競爭力,尤其是在教育、文博與保育等歷史相關領域。」

 

Photo 1

課程中一群學生從空間史角度剖析1868 至 1941 年日本人社群在香港的經濟和社會民生活動。(圖像來源:網站「Spatial Histoy@HKBU」)

 

在鄺博士穿針引線下,課程獲得地理資訊系統軟件供應商、香港特區政府的政府檔案處和發展局轄下的地理空間實驗室支持,為學生提供數據與資源,有助他們進行研究項目。學生項目涵蓋18至20世紀多個香港歷史課題,如稅務、交通、經濟發展,以至黑社會和污染等。他們的項目從不同方面展示香港的過去,還帶來一些新的見解。

 

鄺博士在《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in the Social Sciences》一書中發表文章,詳細講述如何在空間史課程中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實踐科技於教學,以培育學生的數碼素養和數碼人文學技能。該書介紹了浸大社會科學院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下,推行多個創新教學活動,運用科技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空間史導論課程的學生作品集可見於以下網站:https://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spatial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