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人才100系列故事:杨氙博士

返回

当医疗健康用上人工智能

 

 

Dr Yang Xian

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杨氙博士

 

 

从前的医疗记录就是一张张夹在文件夹中、列印了化验结果和病历的纸张。然而,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这些简陋的文件夹已演变为电子纪录。

 

香港於2008年引入电子健康纪录的概念,目的是为市民建立终身和更全面的数码医疗纪录。香港「医健通」电子平台於2016年正式启用,方便公营和私营医护机构互通纪录,有助医护机构为病人提供更适时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推行电子健康纪录还可达至更长远的目标。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杨氙博士专门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於电子健康纪录的应用,她认为将健康资料数码化有利促进个人化医疗的发展。

 

迈向个人化医疗

杨博士一直研究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包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收集和分析电子健康纪录系统的资料。

 

在实行个人化医疗服务上,我们需要采用来自多方面的资料,包括电子健康纪录、组学和临床数据。个人化医疗是数据导向医疗发展的一个可行方向。

杨氙博士

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她表示:「人工智能透过分析病人在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向医生推荐对该病人有效的药物。此外,医护人员能快速阅览病人的病历,方便他们诊断病症。」她续说,电子健康纪录亦可用於疾病预防,帮助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适时的介入方法。

 

在医疗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进一步推动实现个人化医疗。个人化医疗根据病人的健康纪录和基因资料,从而订定专门疗程,以达至最佳疗效。杨博士说:「许多疾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综合了多种病况。个人化的治疗方案便能够针对不同病人的需要。」

 

她续说:「在实行个人化医疗服务上,我们需要采用来自多方面的资料,包括电子健康纪录、组学和临床数据。个人化医疗是数据导向医疗发展的一个可行方向。」

 

 

融合医疗与科技

杨博士的名字——「氙」,是一种化学元素,用在这位热爱科学的年轻学者身上,甚为贴切。她从小在理科成绩优异,其后出於对电子和通信工程知识的好奇心而投身科研工作。

 

杨博士对健康资讯科技的研究,始於她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修读计算科学博士学位时,研发可用於分析医学研究数据的计算工具。她接着在伦敦帝国学院的数据科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员,参与多项有关健康和医学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由欧洲「创新药物计划」支持的U-BIOPRED项目,探讨预测呼吸道疾病的无偏见生物标记。在这项目中,杨博士和同事运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从哮喘病人收集而来的资料,为严重哮喘亚型提供新见解。

 

杨博士亦曾於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开发云端计算的人工智能应用。她认为,学术界在科研发展上提供良好的机遇,吸引她於2020年加入浸大,并参与系统健康研究实验室的工作。

 

跨学科协作研究文化

杨博士十分欣赏浸大致力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早前与传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探讨香港的「疫苗犹豫」现象,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市民不愿意接种疫苗背后的因素。

 

她亦很重视浸大同侪互相支持的文化。她说:「校内学者不时互相交流教学和研究心得,从提交建议书至发掘与其他学院或部门的合作机会,彼此分享意见,对我的教研工作很有帮助。」

 

浸大获选成为香港首间中医医院的服务契约承办机构,杨博士希望在中医医院投入服务后,能够参与医疗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的项目,贡献其专业知识,改善香港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