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人才100系列故事:楊氙博士

返回

當醫療健康用上人工智能

 

 

Dr Yang Xian

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楊氙博士

 

 

從前的醫療記錄就是一張張夾在文件夾中、列印了化驗結果和病歷的紙張。然而,經歷數十年的發展,這些簡陋的文件夾已演變為電子紀錄。

 

香港於2008年引入電子健康紀錄的概念,目的是為市民建立終身和更全面的數碼醫療紀錄。香港「醫健通」電子平台於2016年正式啟用,方便公營和私營醫護機構互通紀錄,有助醫護機構為病人提供更適時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推行電子健康紀錄還可達至更長遠的目標。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楊氙博士專門研究「自然語言處理」於電子健康紀錄的應用,她認為將健康資料數碼化有利促進個人化醫療的發展。

 

邁向個人化醫療

楊博士一直研究人工智能的各種應用,包括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收集和分析電子健康紀錄系統的資料。

 

在實行個人化醫療服務上,我們需要採用來自多方面的資料,包括電子健康紀錄、組學和臨床數據。個人化醫療是數據導向醫療發展的一個可行方向。

楊氙博士

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

她表示:「人工智能透過分析病人在電子病歷中的資料,可向醫生推薦對該病人有效的藥物。此外,醫護人員能快速閱覽病人的病歷,方便他們診斷病症。」她續說,電子健康紀錄亦可用於疾病預防,幫助醫護人員為病人提供適時的介入方法。

 

在醫療領域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能進一步推動實現個人化醫療。個人化醫療根據病人的健康紀錄和基因資料,從而訂定專門療程,以達至最佳療效。楊博士說:「許多疾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綜合了多種病況。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便能夠針對不同病人的需要。」

 

她續說:「在實行個人化醫療服務上,我們需要採用來自多方面的資料,包括電子健康紀錄、組學和臨床數據。個人化醫療是數據導向醫療發展的一個可行方向。」

 

 

融合醫療與科技

楊博士的名字——「氙」,是一種化學元素,用在這位熱愛科學的年輕學者身上,甚為貼切。她從小在理科成績優異,其後出於對電子和通信工程知識的好奇心而投身科研工作。

 

楊博士對健康資訊科技的研究,始於她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修讀計算科學博士學位時,研發可用於分析醫學研究數據的計算工具。她接着在倫敦帝國學院的數據科學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員,參與多項有關健康和醫學的國際合作項目,包括由歐洲「創新藥物計劃」支持的U-BIOPRED項目,探討預測呼吸道疾病的無偏見生物標記。在這項目中,楊博士和同事運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方法,分析從哮喘病人收集而來的資料,為嚴重哮喘亞型提供新見解。

 

楊博士亦曾於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研究員,開發雲端計算的人工智能應用。她認為,學術界在科研發展上提供良好的機遇,吸引她於2020年加入浸大,並參與系統健康研究實驗室的工作。

 

跨學科協作研究文化

楊博士十分欣賞浸大致力推動跨學科合作研究,早前與傳理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探討香港的「疫苗猶豫」現象,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來探究市民不願意接種疫苗背後的因素。

 

她亦很重視浸大同儕互相支持的文化。她說:「校內學者不時互相交流教學和研究心得,從提交建議書至發掘與其他學院或部門的合作機會,彼此分享意見,對我的教研工作很有幫助。」

 

浸大獲選成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服務契約承辦機構,楊博士希望在中醫醫院投入服務後,能夠參與醫療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的項目,貢獻其專業知識,改善香港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