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保护海洋生物:深海考察的启示

返回

地球表面的70%由海洋覆盖,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支撑着全球数以百万计人民的生计。「水下生命」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目标14)之一,涵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亦是全球环保议题的重要一环。

 

过去十年,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一直致力於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促使他多次成为深海考察的共同首席科学家。2024年8月,邱教授乘坐7,000米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前往西太平洋研究海底山,进行为期45天的考察。邱教授与浸大生物系副研究员Maeva Perez博士,以及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洲、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孟加拉、尼日利亚及哥伦比亚的国际研究团队一同进行研究。

 

玻璃海绵的缤纷世界

 

邱教授考察之旅的亮点之一,就是发现深海中多样的海洋生物。在最近的一次远征中,他遇到了玻璃海绵及其共生物。玻璃海绵主要生活在超过200米的深海黑暗环境中,能够捕捉并吸入细小颗粒,形成临时的「口腔」来吞噬猎物。一些较大的生物也会成为这些肉食性海绵的猎物。邱教授表示:「当我们谈论海绵时,往往认为是一种柔软、无害的生物,然而在深海中,玻璃海绵却展示出另一种面貌。」

 

有些玻璃海绵还是一双一对俪虾夫妇的栖息地,俪虾在海绵中舒适地筑巢,这现象最初被视如神话一般。「这些俪虾在玻璃海绵中相伴而老,实在很有诗意。事实上,这些玻璃海绵的英文名为『维纳斯花篮』,而中文名字『偕老同穴』更贴切地描述了玻璃海绵和俪虾的共生关系!」邱教授说。

 

Perez 博士则回想起她第一次进行深海考察时,团队的专业精神,很快便把她母亲最初对旅程安全性的忧虑一扫而空。「我那时候一踏进潜艇,便马上把脸紧紧贴在窗前。终於梦想成真了!」她雀跃地忆述。

 

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玻璃海绵常常被五彩缤纷的珊瑚和海百合覆盖,能够生长至三米高,而海底山则由海底耸立3,000至4,000米高,是各种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迄今为止,全球仅有不足5%的海底山被勘探过,因此保护它们尤为重要。随着深海采矿和深海捕鱼活动的增加,如何保护深海生物成为一大挑战。邱教授强调,建立法规、设立保护区及了解深海生态的变化十分重要。邱教授与Perez 博士均表示:「深海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不应被过度开发 。」

 

深海采矿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於生态问题。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需要从海洋中攫取材料,如电池用锂,其开采过程会严重影响浅海和深海环境。因此邱教授告诫说:「若我们不关心海洋的生命,它们就会消失。」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海洋的守护者之一——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任务是保护海洋,防止滥用或从事任何可能损害海洋环境的活动。授予深海勘探和采矿合约的条件,均须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对研究和教育影响深远

 

邱教授指出,深海研究能够吸引学术界的关注与资助,将会加强香港作为国际研究中心的地位。他解释道:「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在高影响力的出版物上,将有助提升大学的声誉,最终令我们的学生和学术界受惠。」

 

从教育的角度看,邱教授强调训练下一代生物学家的重要性。他的学生,包括博士候选人,并非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考察和研究项目。「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参与小型项目,而他们从中获得的技能也可以转化到其他学习领域上,体现真正的跨学科精神。」

 

生命和自然的赞颂

 

邱教授坦言,亲眼看到深海生物在自然栖息地的生存状态,颠覆了他对传统生物学和万物创造的观念。邱教授说:「看到这些生物在严苛的深海环境中努力求存,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研究发挥最大的成果,以免浪费海洋样本,这样才是对我们研究的生命负责。」

 

Perez博士也有同感,她指出从事深海研究会引发关於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地位的哲学性问题。

 

总括而言,探索海洋生物不仅是寻求知识的过程,更是保护海洋及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必要行动。通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推广,邱教授、Perez博士以至世界各地无数的海洋守护者,为海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并将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带到公众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点上。

 

按此观看影片。

 

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左)及副研究员Maeva Perez博士展示「蛟龙号」模型。

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左)及副研究员Maeva Perez博士展示「蛟龙号」模型。

一对栖息在玻璃海绵『偕老同穴』身体里的俪虾。

一对栖息在玻璃海绵『偕老同穴』身体里的俪虾。

两种生活於深海海山,名为偕老同穴的玻璃海绵。

两种生活於深海海山,名为偕老同穴的玻璃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