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保護海洋生物:深海考察的啟示

返回

地球表面的70%由海洋覆蓋,孕育了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不僅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支撐着全球數以百萬計人民的生計。「水下生命」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目標14)之一,涵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亦是全球環保議題的重要一環。

 

過去十年,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一直致力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其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促使他多次成為深海考察的共同首席科學家。2024年8月,邱教授乘坐7,000米級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前往西太平洋研究海底山,進行為期45天的考察。邱教授與浸大生物系副研究員Maeva Perez博士,以及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洲、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孟加拉、尼日利亞及哥倫比亞的國際研究團隊一同進行研究。

 

玻璃海綿的繽紛世界

 

邱教授考察之旅的亮點之一,就是發現深海中多樣的海洋生物。在最近的一次遠征中,他遇到了玻璃海綿及其共生物。玻璃海綿主要生活在超過200米的深海黑暗環境中,能夠捕捉並吸入細小顆粒,形成臨時的「口腔」來吞噬獵物。一些較大的生物也會成為這些肉食性海綿的獵物。邱教授表示:「當我們談論海綿時,往往認為是一種柔軟、無害的生物,然而在深海中,玻璃海綿卻展示出另一種面貌。」

 

有些玻璃海綿還是一雙一對儷蝦夫婦的棲息地,儷蝦在海綿中舒適地築巢,這現象最初被視如神話一般。「這些儷蝦在玻璃海綿中相伴而老,實在很有詩意。事實上,這些玻璃海綿的英文名為『維納斯花籃』,而中文名字『偕老同穴』更貼切地描述了玻璃海綿和儷蝦的共生關係!」邱教授說。

 

Perez 博士則回想起她第一次進行深海考察時,團隊的專業精神,很快便把她母親最初對旅程安全性的憂慮一掃而空。「我那時候一踏進潛艇,便馬上把臉緊緊貼在窗前。終於夢想成真了!」她雀躍地憶述。

 

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

 

玻璃海綿常常被五彩繽紛的珊瑚和海百合覆蓋,能夠生長至三米高,而海底山則由海底聳立3,000至4,000米高,是各種海洋生物的庇護所。迄今為止,全球僅有不足5%的海底山被勘探過,因此保護它們尤為重要。隨着深海採礦和深海捕魚活動的增加,如何保護深海生物成為一大挑戰。邱教授強調,建立法規、設立保護區及了解深海生態的變化十分重要。邱教授與Perez 博士均表示:「深海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不應被過度開發 。」

 

深海採礦帶來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生態問題。隨着現代科技發展越來越需要從海洋中攫取材料,如電池用鋰,其開採過程會嚴重影響淺海和深海環境。因此邱教授告誡說:「若我們不關心海洋的生命,它們就會消失。」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海洋的守護者之一——國際海底管理局的任務是保護海洋,防止濫用或從事任何可能損害海洋環境的活動。授予深海勘探和採礦合約的條件,均須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

 

對研究和教育影響深遠

 

邱教授指出,深海研究能夠吸引學術界的關注與資助,將會加強香港作為國際研究中心的地位。他解釋道:「如果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發表在高影響力的出版物上,將有助提升大學的聲譽,最終令我們的學生和學術界受惠。」

 

從教育的角度看,邱教授強調訓練下一代生物學家的重要性。他的學生,包括博士候選人,並非被動的學習者,而是積極地參與考察和研究項目。「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參與小型項目,而他們從中獲得的技能也可以轉化到其他學習領域上,體現真正的跨學科精神。」

 

生命和自然的讚頌

 

邱教授坦言,親眼看到深海生物在自然棲息地的生存狀態,顛覆了他對傳統生物學和萬物創造的觀念。邱教授說:「看到這些生物在嚴苛的深海環境中努力求存,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我們有責任把我們的研究發揮最大的成果,以免浪費海洋樣本,這樣才是對我們研究的生命負責。」

 

Perez博士也有同感,她指出從事深海研究會引發關於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地位的哲學性問題。

 

總括而言,探索海洋生物不僅是尋求知識的過程,更是保護海洋及脆弱的生態系統的必要行動。通過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推廣,邱教授、Perez博士以至世界各地無數的海洋守護者,為海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並將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帶到公眾及政策制定者的關注點上。

 

按此觀看影片。

 

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左)及副研究員Maeva Perez博士展示「蛟龍號」模型。

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左)及副研究員Maeva Perez博士展示「蛟龍號」模型。

一對棲息在玻璃海綿『偕老同穴』身體裏的儷蝦。

一對棲息在玻璃海綿『偕老同穴』身體裏的儷蝦。

兩種生活於深海海山,名為偕老同穴的玻璃海綿。

兩種生活於深海海山,名為偕老同穴的玻璃海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