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news

浸大领导团队在香港米埔发现箱形水母新物种

返回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领导的团队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发现一个箱形水母新物种。该新水母物种属於三桨水母科,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米埔三桨水母」。这是首次在中国水域发现箱形水母新物种,令全世界三桨水母科的物种数目增加至四个。

 

描述新物种的论文已刊登於国际学术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箱形水母以米埔命名

 

研究团队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带领,成员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香港海洋公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人员。团队在2020至2022年的夏天,在米埔自然保护区一个咸淡水基围虾塘采集到箱形水母样本,并发现它们属於一个新物种。

 

邱教授说:「我们把新物种命名为『米埔三桨水母』,以反映它们的来源地。虽然目前此物种只在米埔发现,但因为基围虾塘透过潮汐通道与河口连接,故此相信它们亦分布於珠江口附近海域。」

 

三桨水母科的第四个物种

 

箱形水母纲属於刺胞动物门。它们的身体呈正方形,因此一般被称为箱形水母。虽然它们属於刺胞动物门中的一个小组群,箱形水母包括一些毒性极高的物种,因此在热带水域广为人知。

 

最新发现的米埔三桨水母属於三桨水母科,是全球三桨水母科的第四个物种,亦是三桨水母属第三个被描述的物种。它们的身体透明,没有颜色,平均体宽1.5厘米。身体有四只角,每只角均连接三条每条长约10厘米的触手,相信用来捕食水体中细小的浮游甲壳类动物。触手基部各有一个扁平的桨状结构,犹如一支船桨,令箱形水母收缩身体时产生强大推力,因而比其他水母游得更快。

 

拥有24只眼睛的箱形水母

 

米埔三桨水母与其他箱形水母一样有24只眼睛,平均地分为四组。其伞状体的四边各有一个感觉棒,是负责感知的凹糟,内有六只眼睛,其中两只有晶状体,相信用来成像,其余四只眼睛只可以感光。

 

箱形水母另一项特徵在於其伞面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的假缘膜,它是一块具有很多环状肌及可收缩伞口的薄膜。假缘膜内有通入伞状体内的水管。米埔三桨水母的假缘膜水管有多条分支,与同属的其他物种不同。

 

中国水域首次发现箱形水母新物种

 

研究团队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比较米埔三桨水母的样本及其他近似物种。

 

结果发现,相对遍布在牙买加、美国佛罗里达州、新加坡、澳洲及印度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近似物种囊状三桨水母(Tripedalia cystophora),新物种有明显的形态及遗传差异。

 

邱教授说:「箱形水母是刺胞动物门的一个小组群,全球目前只有49个被记录物种,在中国水域鲜为人知。米埔是香港一个已被深入研究的地区,但我们仍在该处发现米埔三桨水母,反映香港以至全中国海洋生物极高的多样性。」

 

研究团队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中)带领,成员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经理 - 湿地研究柯嘉敏博士(右二)、香港海洋公园助理动物护理专员张雅静女士(左一)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生徐瀚贤先生(右一)。香港海洋公园总馆长黄永康先生(左二)亦在记者会上分享海洋公园培育水母的过程。

研究团队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中)带领,成员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经理 - 湿地研究柯嘉敏博士(右二)、香港海洋公园助理动物护理专员张雅静女士(左一)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生徐瀚贤先生(右一)。香港海洋公园总馆长黄永康先生(左二)亦在记者会上分享海洋公园培育水母的过程。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带领团队,透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在米埔发现的箱形水母是新物种。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带领团队,透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在米埔发现的箱形水母是新物种。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箱形水母新物种「米埔三桨水母」

箱形水母新物种「米埔三桨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