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浸大主導研究發現丹參化合物 具預防由膽汁反流誘發胃癌的潛力

返回
Donation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國際合作)、張安德中醫藥教授賈偉教授發現,「隱丹參酮」有潛力用作治療及預防與膽汁反流有關的胃癌。

一項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中醫藥學院主導的研究發現,由中草藥丹參提取的化合物「隱丹參酮」,有潛力用作治療及預防與膽汁反流相關的胃癌。研究人員又揭示膽汁反流誘發胃炎和胃癌的機制。他們指出反流的膽汁酸,令引發炎症的細菌大量繁殖,因而導致胃癌。

 

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膽汁反流在胃癌中的機理不明

 

膽汁由肝臟分泌,儲存於膽囊,再釋放至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脂肪。當連接胃和十二指腸的幽門受損或不能正常運作,十二指腸內的膽汁便會進入胃部,引起胃炎。胃部手術後出現併發症、患有消化性潰瘍,以及曾接受膽囊切除手術的人,出現膽汁反流的風險較高。然而膽汁反流誘發胃癌的機制尚未明確。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國際合作)、張安德中醫藥教授賈偉教授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膽汁誘發胃癌的機制,並尋找預防及治療的新方法。

 

賈教授說:「我們首次揭示膽汁反流促使胃癌發生背後的機制,為開發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的創新方法帶來重要的臨床啟示。我們在新發現機制的基礎上,確定『隱丹參酮』這種以中藥為本的藥物,具備用於預防和治療由膽汁反流引起的胃癌的潛力。」

 

膽汁反流改變胃內環境

 

研究團隊利用色譜和質譜技術,分析50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0名胃癌患者,以及45名對照組人士的胃液樣本。結果發現在膽汁反流性胃炎和胃癌組別的胃液樣本中,膽汁的主要成份膽汁酸含量顯著高於對照組。此外,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及胃癌組別的胃液樣本酸度(pH值分別約3.5及4),顯著低於對照組(pH值約2)。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相對胃酸而言,膽汁酸是一種弱酸,它們流入胃部,會破壞胃液正常的酸鹼平衡,改變胃內的環境。研究進一步發現一種稱為「牛磺脫氧膽酸」的膽汁酸,與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和胃癌組別胃液樣本的pH值,呈強烈的正關係。

 

以往的研究顯示,膽汁反流與慢性胃炎和胃癌有密切關係,故此研究人員檢視了上述145人的胃液中,引發炎症的細胞因子「脂多糖」的濃度,發現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和胃癌組別的「脂多糖」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

 

微生物群變化與胃癌相關

 

由於「脂多糖」在某些細菌的外膜產生和出現,研究人員應用基因排序及其他技術,證實產生「脂多糖」的細菌數量,在膽汁反流性胃炎組別和胃癌組別的胃液明顯多於對照組。在這些產生「脂多糖」的細菌中,一種稱為「黑色素普氏菌」的品種,數量相對最高。

 

這些實驗結果顯示,膽汁反流令胃內環境出現明顯改變,令胃內微生物群出現變化,並發展成胃炎及胃癌。為支持這論點,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小鼠體外及體內實驗,證實使用「牛磺脫氧膽酸」及「脂多糖」,會令胃部的上皮細胞大量繁殖,令胃部出現炎症。細胞和分子分析顯示,「黑色素普氏菌」透過激活IL-6/JAK1/STAT3通路,令小鼠胃部出現炎症。IL-6/JAK1/STAT3通路是細胞內一連串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免疫、細胞分裂、細胞死亡,以及腫瘤形成過程有關。

 

「隱丹參酮」具藥物發展潛力

 

研究人員在揭示膽汁反流誘發胃癌的機制後,繼而探索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他們集中研究「隱丹參酮」,即一種從丹參根部提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丹參是一種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藥,可促進血液循環。「隱丹參酮」亦是一種已知的細胞STAT3信號通路抑制劑。

 

研究人員通過手術令實驗小鼠出現膽汁反流,以測試「隱丹參酮」的作用。在一組共八隻沒有使用「隱丹參酮」的小鼠中,三隻在手術後50周出現胃病變。然而,另一組注射「隱丹參酮」的六隻小鼠,並無觀察到明顯的胃病變。結果顯示,「隱丹參酮」消除了「牛磺脫氧膽酸」及「酯多糖」對IL-6/JAK1/STAT3通路的激活作用

 

賈教授指出:「研究結果可以總結出『隱丹參酮』是一種以中藥為本的潛在藥物,可用於預防和治療膽汁反流引起的胃癌。針對新發現的膽汁反流誘發胃癌機制,是次研究為開發相關藥物提供了另一種策略。」

上一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