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粵港高校「1+1+1」聯合資助計劃於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北師港浸大)舉行啟動儀式,標誌着15項跨境科研合作項目正式啓動。此舉深化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與北師港浸大的創新協作,所有獲資助項目均由兩校學者共同擔任首席研究員。
政學領袖雲集見證
儀式由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呂愛平教授與北師港浸大副校長(研究和拓展)潘建新教授共同主持。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北師港浸大校長陳致教授、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交流合作處處長楊慧芳、珠海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戴舸以及兩校高層代表均出席見證。
三方協力推動尖端科研
該計劃獲近9,000萬人民幣種子基金支持,在2024至2026年三年期間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浸大及北師港浸大三方共同推動,聚焦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跨學科應用等策略性領域。每個項目均由浸大與北師港浸大研究團隊聯合主導,致力實現重大科技突破。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強調此計劃將成為深化兩校科研協作的重要平台,充分整合粵港資源優勢,加速培育具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他期望計劃在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融合粵港科研實力與學術網絡,推動科技及教育發展。
陳致教授強調計劃以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跨學科創新為核心,指出首屆15項旗艦項目彰顯計劃與國家發展方向及前沿科技需求的深度契合。他進一步指出,此倡議有助強化北師港浸大與浸大的學術協作,並為粵港兩地科技創新的深度合作打開新局面。
證書頒授深化交流
儀式上,主禮人員向項目負責人頒發證書,象徵合作正式落地。兩校代表一致認同計劃對培育高影響力成果的關鍵作用。會後更安排專題交流環節,為2025年啓動的跨境科研協作揭開序幕。
獲資助項目名單︰
| 浸大首席研究員 | 北師港浸大首席研究員 | 項目名稱 |
1 | 陳東龍博士 | 實時安全的手語識別與生成關鍵技術與示範應用 | |
2 | 王慶國教授 | 大規模文本屬性圖的異常檢測研究與應用 | |
3 | 張慧教授 | 高精度三維數字資產採集系統、與重建生成算法研發以及在新聞與藝術科技場景的應用 | |
4 | 蘇偉峰教授 | 基於視覺的無標記舉重專項技術動作追蹤及受力分析研究 | |
5 | 吳蓋宇教授 | 制度變遷與港口系統發展的路徑依賴:基於數據科學的大灣區時空動態分析 | |
6 | 孟蕊博士 | 整合人工智能與功能代謝組學策略構建肝臟系統疾病演化發展的診斷分子圖譜 | |
7 | 王玉亮教授 | 反散射問題的深度學習方法研究 | |
8 | 莊以仁教授 | 先秦時代青銅鐘的數字研究: 音﹑形﹑創 | |
9 | 王兮博士 | 人工智能輔助檔案(AMA)--交互式敘事生成的革命性方法 | |
10 | 潘建新教授 | 腦成像數據的深度統計學習理論與方法研究 | |
11 | 吳獎倫教授 | 結合影像技術與時空複雜性分析用於阿爾茨海默症早期篩查與神經調控 | |
12 | 卓偉鵬博士 | 面向大規模無規則IoT傳感器數據的圖神經網絡的優化與加速及其在國產NPU上的適配 | |
13 | 徐寶軍教授 | 基於近紅外有機探測器與人工智能算法的中藥材真偽與優劣快速檢測 | |
14 | 邸亞娜教授 | 數據驅動的科學與工程計算算法與軟件 | |
15 | 石磊教授 | 奧運參賽運動員健康保障和運動表現AI系統的研發 |
下一則新聞
08.0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