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如何有效地澄清網上錯誤信息

返回
500

現今的互聯網是個填塞着海量資訊的浩瀚空間。許多人每天從網上媒體尋找資訊,同時亦有着接觸到虛假信息、捏造論據或失實新聞的風險,尤其面對2019冠狀病毒病(下稱「新冠」)這一不斷演變、相對較新的疾病,相關的假資訊更是充斥網上。因此,通過事實查核以糾正和澄清錯誤資訊絕對有其需要。

 

新聞系助理教授張昕之博士目前正進行一項研究,探討專業傳訊工作者(如醫療新聞記者、公共衛生部門和專業團體等)在社交媒體上查核事實的手法,並通過實驗設計,評估他們發佈的查核和澄清信息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效用。

 

張博士致力於研究人們是如何接收、處理和應用數碼媒體上的資訊,以及人工智能、數碼媒體平台和大數據技術如何改變新聞製作和內容發佈。張博士表示:「我很想了解在社交媒體『信息混亂』的背景下,是哪些因素決定事實查核和謠言澄清的信息是否具成效。」

 

覆蓋三地的國際研究

研究項目名為《事實查核為何會失效?探究社交媒體上影響事實查核信息有效性的若干因素——香港、美國、與荷蘭的跨國對比研究》,檢視了三地溝通信息失效的現狀,並研究澄清錯誤信息和闢謠的做法,從而找出事實查核和澄清信息何以無法推翻錯誤信息,甚至適得其反。

項目獲「優配研究金」資助,預計今年8月完成。張博士和其他四位歐洲和北美的研究員組成國際化的跨學科團隊,成員當中包括有計算社會科學、人機交互和社會語言學方面的專家。

 

張博士解釋道:「香港、美國和荷蘭都是數碼程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且社交媒體滲透率高。同時,三地在媒體格局、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差異頗大,可以令研究結果更加全面和具代表性。」

 

Dr Zhang
張昕之博士正進行一項研究,探討專業傳訊工作者在社交媒體上查核事實的手法,並通過實驗設計,評估他們發佈的查核和澄清信息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效用。

專家團隊協作研究

研究團隊利用三角驗證法,對比多種信息來源,包括事實查核中心及其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公開報告、政府和公共衛生部門的帖文和公告、新聞報道和記者在社交媒體的帖文,並在香港、美國和荷蘭三地進行對比調查實驗。

 

團隊特別關注新冠疫情。「我們想找出人們是基於哪些原因和因素,接受或拒絕與新冠相關的謠言澄清信息,例如信息傳達是否透明、連貫、合乎邏輯,並使用正確語言?」為回答以上問題,張博士和團隊成員設計了若干在線實驗,同時從「信息因素」(例如語言和邏輯、資料來源及其可信度、傳播機制)和「心理因素」(例如讀者的心理傾向)兩方面著手,考察人們對傳播內容有哪種態度和行為反應。

 

傳播正確資訊 實現更佳溝通

儘管研究仍在進行,但團隊已取得了頗具意義的發現。例如張博士觀察到,美國報道醫療和公共健康的新聞記者在社交媒體上主動使用「@」功能點名提及其他用戶(聚焦於精英和有影響力的用戶)並與之互動時,該行為可能會導致帖文獲得點讚和分享的次數減少;反之,植入多媒體內容或可追踪的外部資源(例如超鏈結)可使帖文曝光度提升。另外,專業事實查核機構在發布社交媒體帖文時,往往在標題中加入點擊誘餌元素以吸引更多點讚和分享,但如果那些帶有誘餌的帖文是出自高校所屬的查核機構或主流媒體的查核編輯室的話,點讚和分享數目會較少。因此,張博士主張在專業的查核信息中,應盡量慎用「@」功能和點擊誘餌,而在與公眾交流時必須保持透明度和信息多元化。

 

項目的最終研究結果將有助公共部門、新聞機構、記者和科技企業設計更有效的信息和溝通策略,尤其是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為公眾提供正確和經過驗證的信息,實現更佳溝通。

 

在下一階段,張博士和團隊計劃進行更深入的實驗和訪談,以了解人們在面對不同的信息格式,以及經社交媒體或虛擬實境頻道與智能裝置等新興人工智能應用的傳播媒介搜尋和處理信息時的微細習慣。在當今充斥錯誤資訊的網絡世界中,能夠幫助辨別真相並做出明智判斷,對不同社會的人都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