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浸大領導研究預測濕度趨勢將令中國廣泛地區出現濕熱

返回

一項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領導的團隊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中國北方地區的濕度有上升趨勢,但相同的情況並未見於中國南方地區。這種現象最終將成為出現極端濕熱天氣的一個重要因素,並導致本世紀末中國人口最稠密的整個東部地區廣泛出現濕熱情況。

 

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濕度令高溫情況出現差異

 

由於濕度會影響人體通過流汗調節體溫的能力,故此除了氣溫,濕度亦會影響人體對於高溫的感覺。雖然在夏季中國各地也會出現高溫情況,但南方相對潮濕的天氣,會令該區更頻密地出現濕熱天氣,對健康及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然而,不同地區濕度水平的趨勢,與極端濕熱天氣的關係仍有待探討。

 

為評估濕度如何影響中國的濕熱天氣,由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由1979至2018年的40年間,中國北方及南方錄得的濕球溫度。濕球溫度是以被濕布覆蓋的溫度計量度,其讀數反映了氣溫和濕度的共同影響。它被視為更能準確反映高溫對人體的影響。

 

南北濕熱差異收窄

 

研究發現在這段期間,中國北方的平均濕球溫度每10年上升攝氏0.23度,顯著高於中國南方每10年上升攝氏0.07度。雖然過去中國南方更頻密地出現極端濕熱天氣,但結果顯示,中國北方及南方的平均濕球溫度正在收窄,亦代表兩個地區的濕熱程度愈趨接近。

 

為了解這種區域性差異的背後原因,研究團隊分析了在同期所錄得的濕度趨勢,發現中國北方的平均濕度水平,以水蒸氣壓量度為每10年上升0.16百帕,而中國南方的濕度水平則錄得輕微下降,結果顯示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濕度水平趨勢有明顯差異。

 

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轉變,導致東亞高緯度地區以更高速度暖化,改變了大型氣壓系統的狀況,導致水氣從南中國海傳送至中國南方地區受到抑制,同時加快了濕氣從太平洋輸送到中國北方地區。除了氣候原因,中國南方的濕度自1979年起下降的另一個原因為城市化過程令從鄉郊地方蒸發的水份減少。

 

預測將出現更大範圍濕熱

 

研究團隊進一步運用氣候模型模擬進行歸因分析,預測在本世紀末,中國北方部份地區的濕球溫度升幅,將比南方地區高約攝氏2至3度,意味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濕熱程度會愈趨接近。至本世紀末,全國94%人口居住的整個中國東部地區,會更為廣泛地受到程度相若的濕熱天氣影響。

 

高教授指出:「研究結果是對決策者、研究人員及不同持份者的一個警號,提醒他們需要優先考慮制訂和落實氣候適應措施。若能立即採取積極行動,國家便能有更好的準備,幫助群眾應對濕熱天氣的不良影響。」

 

Photo 1

浸大地理系教授高蒙教授表示,到本世紀末,全國94%人口居住的整個中國東部地區,會更為廣泛地受到程度相若的濕熱天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