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浸大領導團隊在香港米埔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

返回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領導的團隊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一個箱形水母新物種。該新水母物種屬於三槳水母科,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這是首次在中國水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的物種數目增加至四個。

 

描述新物種的論文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箱形水母以米埔命名

 

研究團隊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帶領,成員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海洋公園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人員。團隊在2020至2022年的夏天,在米埔自然保護區一個鹹淡水基圍蝦塘採集到箱形水母樣本,並發現牠們屬於一個新物種。

 

邱教授說:「我們把新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以反映牠們的來源地。雖然目前此物種只在米埔發現,但因為基圍蝦塘透過潮汐通道與河口連接,故此相信牠們亦分佈於珠江口附近海域。」

 

三槳水母科的第四個物種

 

箱形水母綱屬於刺胞動物門。牠們的身體呈正方形,因此一般被稱為箱形水母。雖然牠們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個小組群,箱形水母包括一些毒性極高的物種,因此在熱帶水域廣為人知。

 

最新發現的米埔三槳水母屬於三槳水母科,是全球三槳水母科的第四個物種,亦是三槳水母屬第三個被描述的物種。牠們的身體透明,沒有顏色,平均體寬1.5厘米。身體有四隻角,每隻角均連接三條每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相信用來捕食水體中細小的浮游甲殼類動物。觸手基部各有一個扁平的槳狀結構,猶如一支船槳,令箱形水母收縮身體時產生強大推力,因而比其他水母游得更快。

 

擁有24隻眼睛的箱形水母

 

米埔三槳水母與其他箱形水母一樣有24隻眼睛,平均地分為四組。其傘狀體的四邊各有一個感覺棒,是負責感知的凹糟,內有六隻眼睛,其中兩隻有晶狀體,相信用來成像,其餘四隻眼睛只可以感光。

 

箱形水母另一項特徵在於其傘面下端向內延伸形成的假緣膜,它是一塊具有很多環狀肌及可收縮傘口的薄膜。假緣膜內有通入傘狀體內的水管。米埔三槳水母的假緣膜水管有多條分支,與同屬的其他物種不同。

 

中國水域首次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

 

研究團隊透過形態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析,比較米埔三槳水母的樣本及其他近似物種。

 

結果發現,相對遍佈在牙買加、美國佛羅里達州、新加坡、澳洲及印度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近似物種囊狀三槳水母(Tripedalia cystophora),新物種有明顯的形態及遺傳差異。

 

邱教授說:「箱形水母是刺胞動物門的一個小組群,全球目前只有49個被記錄物種,在中國水域鮮為人知。米埔是香港一個已被深入研究的地區,但我們仍在該處發現米埔三槳水母,反映香港以至全中國海洋生物極高的多樣性。」

 

研究團隊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中)帶領,成員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 - 濕地研究柯嘉敏博士(右二)、香港海洋公園助理動物護理專員張雅靜女士(左一)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生徐瀚賢先生(右一)。香港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先生(左二)亦在記者會上分享海洋公園培育水母的過程。

研究團隊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中)帶領,成員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 - 濕地研究柯嘉敏博士(右二)、香港海洋公園助理動物護理專員張雅靜女士(左一)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生徐瀚賢先生(右一)。香港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先生(左二)亦在記者會上分享海洋公園培育水母的過程。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帶領團隊,透過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分析,確認在米埔發現的箱形水母是新物種。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帶領團隊,透過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分析,確認在米埔發現的箱形水母是新物種。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教授

箱形水母新物種「米埔三槳水母」

箱形水母新物種「米埔三槳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