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在香港及東亞地區藝廊與美術館以外的領域接觸新藝術觀眾

返回

項目簡介

自2014年起,由梁美萍教授、副教授尹麗娟、副教授伍韶勁主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研究在另類空間展示公共藝術的可能性。研究團隊與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巴塞爾藝術展、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韓國光州雙年展等本地及國際伙伴合作,並利用交通網絡、歷史古蹟、政府設施、商店等具公共性的另類空間,發展全新的公共藝術展覽及作品,拓展視覺藝術的觀眾群,令大眾更容易接觸視覺藝術。

 

過去六年,不同的政府部門及策略發展基金為此研究項目提供共二百四十萬港元資助。梁教授在項目初步研究成果〈與社會交往的新藝術領域〉(2014)一文中,探討公共藝術在香港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商業和社區空間發揮創意。為配合此研究,梁教授更製作了首份1997至2014年間香港社會參與藝術的詳盡年表。

 

完成初步研究後,團隊召開了兩次國際會議,透過合作及交流,逐步將研究成果帶至海外。「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會議於2014年舉行,就香港與台灣過去二十年間透過藝術推行的社會參與實踐,進行了大規模研究。2017年,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更聯同國際公共藝術協會舉辦「第三屆國際公共藝術奬暨公共藝術會議」,重點探討世界各地透過視覺藝術推動的社會參與實踐,並展示了超過140個國際項目及個案研究。

 

建基於梁教授的分析與個案研究,副教授尹麗娟及助理教授伍韶勁取得六項實踐為本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均獲委約於歷史古蹟、公共空間和藝術節中展出,成功增加社會參與。2014年中秋節期間,助理教授伍韶勁於佐敦谷公園展出的作品《月台》讓觀眾透過當代藝術,反思都市生活與自然循環的關係;2017年,伍氏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出其首個利用香港公共交通網絡創作的藝術項目作品《二十五分鐘後》,此作由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委託創作,並獲澳門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藝術與文化支持。伍氏於「光影香港」(2017)展出的互動項目《關於海的歌》則與大眾一同探討移民問題。2018年,他首度與香港渠務署合作,於大坑東地下蓄洪池創作藝術項目《大禹之後》。

 

另外,副教授尹麗娟參考超級市場出售的日常用品,創作了兩組研究式作品,並透過此新形式的藝術研究,擴大社會參與及實踐。2016年,她獲第十一屆南韓光州雙年展邀約創作《Everyday a Rainbow》。翌年她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壇新勢力」委約,展出作品《珍百貨》。2019年,她接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於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香港部屋」駐留,並為當地的偏遠鄉郊社區創作全新藝術作品。

 

 

VIDEO

Art Basel: Kingsley Ng's '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Hong Kong

成就

  • 由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開展的視覺藝術研究,以實踐為本,着重公眾參與。這些新研究改變了部份機構的行為模式,以及使用另類空間進行公共藝術創作的態度。迄今為止,此研究項目涵蓋超過三十五萬名參加者,不但令公眾更樂於參與視覺藝術,更推廣至香港、台灣、南韓和日本等地,增加當地大眾對當代藝術的了解。

展覽及出版

  • 梁美萍(2014)。〈與社會交往的新藝術領域〉。載於吳瑪悧編,《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台灣:台灣視覺藝術協會(2014)。
  • 梁展峰、丁穎茵(2014)。〈大事紀——香港歷史與社會參與藝術年表〉。摘自網頁https://ava.hkbu.edu.hk/en/community/hk-socially-engaged-art。
  • 伍韶勁(2016-17)。《二十五分鐘後》——作為電影院延伸的流動暗室[藝術作品]。第五屆大型互動媒體藝術展(香港)及第二十二屆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香港,2016年5月18至6月22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7年3月20至28日);意大利米蘭設計週(2017年4月4至9日)。
  • 伍韶勁(2018)。《大禹之後》——作為社會中介的城市媒體藝術[藝術作品]。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18年1月6至31日)。
  • 尹麗娟(2016)。《Everyday a Rainbow》[藝術作品]。第十一屆光州雙年展(南韓,2016年9月2至11月6日)。
  • 尹麗娟(2017)。《珍百貨》[藝術作品]。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18年12月19至1月28日)

聯繫我們的研究人員

Mr Kingsley Ng

伍韶勁先生

視覺藝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