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ews

藝術與科學的對話

返回

 

於校園舉辦的展覽「STEAM」,聯繫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藝術(the Arts) 及數學(Mathematics),共展出九名視覺藝術院學生與畢業生的作品,探討藝術與科學如何互相連繫、互為啟發。參展學生與畢業生運用了不同媒介,創作與科學圖像、構思和實驗過程有關的藝術作品。

 

觀眾在體驗作品時,可探索藝術與科學的關係,更深入了解創意如何連繫兩者。是次展覽亦展出大學圖書館最新收藏逾50本有關藝術與科學的書籍,以及一系列來自著名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名言,講述兩個學科之間的深遠聯繫。

 

Michael

由Michael Whittle博士策展的展覽展示一系列由視覺藝術院學生與畢業生創作的作品。參展者探索藝術與科學圖像和構思的關係,進行實驗式創作。

 

展覽由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Michael Whittle博士籌劃,他表示:「展品涵蓋多種藝術媒介,包括雕塑、畫作、動態藝術與數碼藝術等作品,每件展品都用獨特的角度來探索藝術和科學。」

 

poster

周珈楠,《留下來的對話》

 

周珈楠創作了聲音裝置,以電線來比喻人體動靜脈網絡,同時藉着作品保留對家人的記憶。她說:「我生命中一些最親近的人於過去數年紛紛離開香港,為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作品錄下了我們在分享童年回憶時的心跳聲,再由喇叭播放出來,述說着一種親密和深刻關係,超乎言語可以表達。」

 

Andy Ho

何浩桓,《Cell》

 

何浩桓透過創作一系列實驗式混凝土雕塑,探討「身體」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生物化學過程。他說:「混凝土製成插座,代表事物的連結,而每個插座可被視為一棟建築、人的身體或是一個細胞。當你察看城市和建築物的網絡時,它們其實與我們的代謝系統很相似。在這前提下,身體可被詮釋為一個連結系統。」

 

Angela Ng

吳嘉宜,《治療》

 

「人的情感由大腦粒子主宰,我希望將這概念以視覺手法呈現出來。」吳嘉宜參考了解剖學、生物化學和神經生物學資料,創作模仿人腦結構的陶瓷雕塑,並加入由鋼鐵製成的神經傳遞質。她說:「作品以平面展示大腦,觀眾可利用一個他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感受。」

黎鈞熙創作一系列分別名為《相 - I》、《Reverse – I》、《Reverse – II》的實驗式作品,顛覆了黏土和釉料的傳統角色。

黎鈞熙創作一系列分別名為《相 - I》、《Reverse – I》、《Reverse – II》的實驗式作品,顛覆了黏土和釉料的傳統角色。

  在《Perfect – Fit》中,林子晴利用明膠來製作不同的混合物,象徵脂肪有機氣泡。

在《Perfect – Fit》中,林子晴利用明膠來製作不同的混合物,象徵脂肪有機氣泡。

鄧伯軒在《慣性(你垂死心跳如我脈搏)》中,探索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鄧伯軒在《慣性(你垂死心跳如我脈搏)》中,探索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鐘逸華參考細胞的規模和尺寸,創作油畫《那個我們無可觸及的空間 (0.001厘米往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厘米)》。

鐘逸華參考細胞的規模和尺寸,創作油畫《那個我們無可觸及的空間 (0.001厘米往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厘米)》。

簡希媛的陶瓷作品《M les》仿照黑色素細胞的顏色,黑色素細胞常見於皮膚表皮的痣內。

簡希媛的陶瓷作品《M les》仿照黑色素細胞的顏色,黑色素細胞常見於皮膚表皮的痣內。

沈丹陽的作品《心肺》結合並對比在人體和大自然出現的圖案和形式。

沈丹陽的作品《心肺》結合並對比在人體和大自然出現的圖案和形式。

「STEAM」由2023年2月15日至3月14日於浸大圖書館的Trans-disciplinary Discovery Commons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