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同心抗疫 戰勝疫情

自2022年1月以來,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在亞洲大部分地區持續擴散,香港也經歷了Omicron個案的激增。新冠疫情已重塑香港市民的生活:許多人感到悲痛、抑鬱、焦慮,甚至有時感到無能為力。

 

vaccine

為了應對第五波疫情,香港政府不斷加強疫情防控措施,例如收緊社交距離規定,推出疫苗通行證,以及計劃推行強制全民檢測。在疫情爆發的危機之下,來自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公共衞生及中醫領域的學者,組成跨學科團隊,將研究如何識別和解決香港抗疫策略可能存在的盲點,採取新的舉措和策略,有效地應對疫情。具體來說,我們將從如何建立社區復原力,增強社會信任與共情,減少焦慮和恐慌等方面開展研究。此外,我們正在啟動一項社區復康計劃,以評估運動和中草藥在幫助新冠康復患者緩解後遺症、改善生活質量和重塑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這些以研究為基礎的方法將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社區復原力,凝聚市民的抗疫士氣,守護公眾健康,加強香港關懷社區的建設。經過社會上下的齊心努力,我們相信香港一定會戰勝疫情,重塑城市形象,再一次成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範。

 

 

 

第一組研究課題:香港新冠復康計劃 

小組成員:Julien Baker 教授 、高楊博士、郭毅可教授、卞兆祥教授、鍾麗丹博士、李進秋女士、王悅博士和傅曉藝博士

香港會有十幾萬新冠肺炎患者,他們不僅有病情,也會出現認知和心理問題。許多病例即使在康復後,仍然存在後遺症,例如身體機能受損、腦霧(Brain Fog)和抑鬱。香港新冠復康計劃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患者復康模式,以應付目前和日後的需要。我們將向數百名已登記並正在康復的患者,提供為期 12 個星期的遙距運動復康訓練和中草藥治療計劃,以單人及小組形式進行。據悉,本計劃是首個結合運動和中藥的實驗干預研究,探究腸道微生物組在新冠肺炎患者康復中的角色。計劃將幫助我們了解如何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升康復患者的生活質素和心理健康。計劃亦闡述中草藥、腸道微生物組及其代謝物在病理恢復/復康過程中,如何調節免疫功能、腸道通透性以及可能發生的自身免疫缺陷 (AID)。我們期望透過12 個星期的運動訓練或中藥治療計劃,幫助患者從病毒引起的後遺症中恢復過來,回復健康生活。

 

第二組研究課題:助力香港關懷社區建設,有效抗擊第五波疫情

小組成員:鍾布博士、黃煜教授、馮繼峯博士、石靜遠博士、張引博士和黃磊博士

加強城市公共衞生基礎設施以及關懷社區的建設,能有效提升社區復原力、促進市民健康行為、建立社會信任與共情。我們認為,將上述目標納入抗疫策略,有助於形成可持續的疫情干預措施,幫助應對複雜和變化的公共衞生危機。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來了解香港社區以及市民的需求,以及在這次疫情中最弱勢群體(即兒童以及長者)的照顧者所面臨的困難,評價現時香港社區復原力的狀況,進而為政策制定和社區實踐諫言獻策。

 

  • 研究項目一:面對公共衞生危機,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本港抗疫。在運作層面上,政策執行和資源分配都需要了解市民的需求,以助他們克服困難,增強復原力,即抵禦干擾和從干擾中恢復的能力。此研究項目探討香港市民的共同經歷、媒體使用和傳播方式,以及社會復原力的狀況,研究結果將為各決策者及社區團體帶來深遠的洞見,從而提供更好的指引,助港人改善同理心、信任度、復原力和社群意識。
  • 研究項目二:在這波疫情中,兒童及長者的疫苗接種率較低,使他們成為抗疫中最弱勢的群體,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疫苗接種率成為政府抗疫的首要任務之一。在香港,幼兒及長者的照顧者往往對這兩類人群的醫療和健康問題具有關鍵影響,甚至會為他們作出決定。鑑於照顧者在建立社會復原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此研究項目旨在了解照顧者的需求、所面臨的困難及對當局和各社區團體的信任度和態度,研究結果將有助政府及利益相關者制定有效的防疫策略,進一步提高疫苗接種率,並為照顧者提供支持。

 

 

 

第三組研究課題:助減「疫」鬱,抗擊新冠

小組成員:宋韻雅教授、張昕之博士曾姿穎博士、、周碩博士和李鈺鵬博士

新冠疫情已持續兩年,許多人感到悲痛、抑鬱、焦慮,甚至無能為力。疫情不僅對人們的個人生活和社區健康產生負面作用,更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造成不利影響。最近一些研究指出,來自政府和公營醫療系統的資訊傳遞、指導和預防措施至關重要,而不一致或不明確的資訊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公眾的恐慌情緒。政府和公營機構傳遞的健康資訊需要適時調整並進行推廣,以維持公眾的支持。

 

在此研究背景下,我們希望通過辨識產生社會焦慮的因素,來了解公眾如何應對社會焦慮帶來的威脅,以及如何管理、減少和克服社會焦慮。此外,成功處理社會危機離不開市民的配合,本研究將以政府有關抗疫和社交距離措施爲背景,探討在第五波疫情中的公衆訴求。研究將探討作為社會焦慮因素之一的公眾不信任度。研究的結果將為以下幾方面提供建議:如何擴大實證資訊的傳播覆蓋面、澄清與疫情有關的不實資訊以及促進公眾對抗疫政策的支持。總的來說,研究將有助於在疫情中建立一個知情、協作、互相支持的社會,更好地守護公衆健康。

 

團隊將進行一系列實證研究,採用混合研究方法和多數據來源,探討如何減輕社會焦慮,促進信息的有效傳播和制定實證決策。

 

  • 研究項目一:我們將分析香港政府及公共醫療機構在官方社交媒體所發佈的內容。本項目檢視第五波疫情期間,政府和公共醫療機構向公眾發布的疫情資訊是否透明、完整,並檢視信息發布者在鼓勵市民採取必要防疫措施時使用的傳播策略。結果將有助政府當局整合相關資訊,緩減市民焦慮。
  • 研究項目二:本項目將針對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市民的焦慮情緒及對政府建議的配合程度,探討公眾焦慮的潛在因素,以及是否會影響市民對政府防疫和社交距離措施的配合程度。為了評估公眾資訊傳播是否有效,我們亦會透過以問卷實驗調查,分析防疫資訊的接收與公眾對政府建議的配合程度之間的因果關係。
  • 研究項目三:在疫情影响下,香港弱勢社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我們要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弱勢社群免受新冠病毒感染,在制定抗疫措施時,應優先考慮及回應他們的需求和困難。在本項目中,我們將探討弱勢社群面临的困難和需求,找出引起問題的原因,並討論如何在疫情期間和之後,支援香港弱勢社群,幫助他們減少恐慌。

研究項目四:本項目將重點聚焦在公眾的疫情焦慮程度和疫情相關的信息接觸程度,探討緩減社會焦慮的方法。我們將結合問卷實驗調查、社交平台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方法,研究在第五波疫情期間香港的社會焦慮程度。我們將會分析社交平台用戶對第五波疫情有關資訊的反應,及其時空的動態特徵。研究結果將有助彌補資訊缺失的途徑,進而減少恐慌。

 

 

 

「疫苗猶豫」研究報告

系列民意調查報告(四)

 

香港浸會大學「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於 2021 年 7 月至 8 月期間,以滾動電話調查方式連續六星期隨機抽樣訪問本港市民,了解他們對疫苗接種及相關議題的態度和意見,以通過有代表性的樣本數據,為政府及不同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參考。

 

Read More

新冠疫苗公衆立場的自動化檢測: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

 

本研究由「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項目發起,運用香港不同網絡社交平台的數據,研究公眾對 新冠疫苗的立場。具體來說,通過我們收集和標記的社交平台數據,本研究提出了一種運用深度 學習技術在網絡社交平台的訊息中自動檢測有關新冠疫苗接種立場的方法。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 在新冠疫苗立場檢測上的有效性。據我們所知,這是首個在粵語語境下自動檢測有關新冠疫苗立 場的研究。

 

Read More

香港社交平台上新冠疫苗的公眾立場表達之分析

 

本研究由「助减香港市民疫苗犹豫」項目發起,旨在運用網絡社交平台的數據,研究公眾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立場,並希望了解香港市民的疫苗猶豫情況。研究從多個角度分析數據,發現在社交平台上有關宣傳新冠疫苗接種的評論比例隨時間推移而增長。這可能反映了人們逐漸認識到疫苗接種的有效性。本研究有助於了解網絡社區上關於整體疫苗接種和特定疫苗的公眾立場。此外,該報告將有助於決策者評估相關政策會如何影響公眾立場,並據此進一步調動資源,調整策略,以提高疫苗接種率。

 

Read More

通過受眾細分設計有效的疫苗傳播訊息

 

由於不同的受眾群體有不同的傳播需求,宣傳推廣不能靠單一方式成功說服所有人響應。與宣傳推廣成效相關的研究顯示,受眾細分(audience segmentation)在推廣和干預措施設計中至關重要(Maibach, Weber, Massett, Hancock, & Price, 2006; Slater, 1996)。受眾細分是一套根據不同的特徵及行為劃分受眾的方法,指將數量眾多﹑特性廣泛的人群細分成具有相似的特徵及行為的受眾群體(Lee & Kotler, 2019; Smith, 2017)。分析不同受眾群體之間傳播需求的差異,可幫助政策和傳播策略制定者設計並傳遞更具針對性的說服訊息,以便與不同目標受眾群體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Read More

了解疫苗接受與猶豫的社會因素:以香港為例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香港的感染個案數量一直較少,但同時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一直較低。因此,本研究以香港為例,探討了社會因素在新冠疫苗猶豫中所起的作用。為此,我們進行了一項線上調查,研究疫苗主觀評價、威脅感知、人際關係影響和機構信任等因素如何左右香港市民的接種決定。研究結果表明,市民在決定是否接種的過程中,社會影響因素和微妙的信任觀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Read More

香港社會的新冠疫苗猶豫影響因素——一項基於多源異構數據的觀察性研究

 

公眾疫苗接種率不足,往往是疫苗猶豫最直觀的體現。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截至8月7日,香港的完全疫苗接種率(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比例)僅為40%,遠未達到群體免疫的最低要求。與欠發達地區的情況不同,香港的疫苗接種率更多取決於市民的接種意願,而非疫苗的供應能力。這也說明,理解疫苗猶豫現象,需要考察不同情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公眾決定是否接種疫苗時,會衡量多種因素,如疫苗的安全性、接種的必要性及政府的防疫政策等等。

 

Read More

疫苗信心、抗疫評價與通關期待 系列民意調查報告(三)

 

香港浸會大學「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將於 2021 年 7 月至 8 月期間,以滾動電話調查方式連續六星期隨機抽樣訪問本港市民,了解他們對疫苗接種及相關議題的態度和意見。我們希望通過有代表性的樣本數據,為政府及不同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參考。

 

Read More

疫情、疫苗與相關「假新聞」 經香港事實核查機構證誤的不實訊息概述

 

在做出重要決定時,訊息資訊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為,接種疫苗也不例外。已有研究發現,負面的虛假訊息會降低社會的疫苗接種率(Carrieri et al, 2019)。而針對新冠疫苗的研究也指出,接觸到有關疫情的錯誤訊息,受眾會感到困惑、困擾和不信任,人們的這類感受越強烈,他們接種疫苗的積極性就越低(Lockyer et al, 2021)。

 

Read More

疫苗接種與市民生活 系列民意調查報告(二)

 

浸會大學「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將於2021年7月至8月期間,以滾動電話調查方式連續六星期隨機抽樣訪問本港市民,了解他們對疫苗接種及相關議題的態度和意見。我們希望通過有代表性的樣本數據,為政府及不同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參考。

 

Read More

2-11 歲兒童家長為子女接種疫苗的意願及影響因素

 

推廣青少年兒童新冠疫苗計劃是達成社會群體免疫的關鍵。據數據統計,0-14 歲人口約佔香港總人口數的 12.67%(世界銀行,2021)。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率低於成人,但感染引起的後遺症和多系統綜合炎症(MIS-C)對兒童健康產生的傷害亦不容忽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2021)。

 

Read More

本港市民疫苗接種意願及信心 系列民意調查報告(一)

 

香港浸會大學「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將於 2021 年 7 月至 8 月期間,以滾動電話調查方式連續六星期隨機抽樣訪問本港市民,了解他們對疫苗接種及相關議題的態度和意見。我們希望通過有代表性的縱貫樣本數據,為政府及不同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參考。

 

Read More

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 了解香港「疫苗猶豫」現況及原因

香港浸會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曾姿穎博士,在 2021 年 6 月 22 日到 6 月 30 日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 1,654 名 18 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了解受訪者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與對疫情期間假新聞的觀察,特別是市民「疫苗猶豫」背後的原因。該研究按香港地區的性別以及年齡進行配額抽樣調查。

Read More

香港關於新冠疫苗接種的錯誤資訊及公營機構的相關澄清工作報告(下)

「疫苗猶豫」指的是,儘管現已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市民仍有意推遲或拒絕接種疫苗(Abdulmoneim et al., 2021; Butler & MacDonald, 2015),而在眾多個影響「疫苗猶豫」的傳播因素中,接觸新冠病毒的錯誤資訊會降低公眾接種疫苗的意願(Daly, 2020; Roozenbeek, 2020)。

Read More

香港關於新冠疫苗接種的錯誤資訊及公營機構的相關澄清工作

「疫苗猶豫」指的是,儘管現已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市民仍有意推遲或拒絕接種疫苗(Abdulmoneim et al., 2021; Butler & MacDonald, 2015),而在眾多個影響「疫苗猶豫」的傳播因素中,接觸新冠病毒的錯誤資訊會降低公眾接種疫苗的意願(Daly, 2020; Roozenbeek, 2020)。

Read More

問卷實驗探究疫苗選擇與接種時間

儘管香港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向市民免費提供新冠疫苗的地區之一,但其接種率卻增長緩慢。新冠疫苗接種計劃自二月啟動,許多香港商家為接種市民提供了一系列獎勵活動,包括現金、度假套餐、郵輪假期、汽車、手錶乃至價值千萬的樓宇單位。然而,許多市民仍對接種猶豫不決。

Read More

解決香港社會的疫苗猶豫:從何開始?

自從歷史上第一款疫苗——天花疫苗面世以來,要解決世界大難題的同時讓每位公眾都接受疫苗並接種,本來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疫苗猶豫」指的是在有條件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公眾仍然推遲接種甚至拒絕接種的現象(Butler & MacDonald, 2015)——這也是香港社會正在面臨的問題。

Read More